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将微创治疗进行到底(三)鼻内镜围手术期的“填塞与清理”

发布于 2022-09-07 · 浏览 5183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5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在鼻内镜手术开展初期,鼻-鼻窦术后填塞沿用了凡士林纱条。之后,被非可溶性膨胀海绵逐步替代。这一阶段填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压迫止血。再后来,随着各种可溶性填塞材料的不断问世,非可溶性填塞材料被逐步淘汰。与此同时,相关术腔的填塞和清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

1. 分层填塞

为了满足不同术后恢复阶段的需求,根据各种可溶性填塞材料的不同属性,从可溶性填塞材料的单一填塞,逐步演变成为混合填塞。填塞目的也从最初单一的压迫止血,逐步延伸至:填塞隔离、防止粘连→持续保留、固定成形→保护创面、抗菌消炎→缓慢降解、自行排除→加强冲洗、多看少动→减少创伤、加速康复。一路走来,填塞方式与手术操作,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从理念到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性改变。

1.1. 填塞材料:硅胶管,纳吸绵,吸收性明胶海绵,可吸收性止血纱布,红霉素软膏,凝血酶冻干粉。

img
preview
此视频仅专业人士可见
去登录

1.2. 材料制备:详见视频

1.3. 填塞步骤:详见视频

1)术腔创面:用涂有抗生素软膏和吸附凝血酶冻干粉的可吸收性止血纱布,覆盖整个创面。

2)中鼻甲游离缘以上:采用密度低、孔径大,能吸附更多抗生素软膏的吸收性明胶海绵,对复位铺平的中鼻甲、钩突、筛泡粘膜,以及窦腔和窦口周围粘膜,予以填塞隔离、固定成形。

3)总鼻道上方:采用密度较高,只能表面涂布抗生素软膏,但降解速度较快的纳吸绵进行压迫止血、填塞隔离、固定成形。

4)总鼻道下方:采用硅胶管填塞鼻腔下部,保持鼻腔通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鼻塞而导致的术后痛苦。

2. 分步清理:

详见视频,术后24小时内,在床边拔除鼻腔内硅胶管。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取出的硅胶管内没有凝血块,通畅良好。患者没有明显的痛苦表现。因为鼻腔内仍有大量可溶性填塞材料,所以抽出硅胶管时,没有出血。

2.1. 第一步: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在术后24-48小时内,先清除硅胶管。

2.2. 第二步:术后72小时开始,用500-1000ml盐水鼻腔冲洗,每日两次。在此促排下,鼻腔内纳吸棉多在术后5-7天内迅速降解。

2.3. 第三步:术后5-7天,在前鼻镜下用吸引管贯通总鼻道,清除中鼻甲游离缘以下的纳吸棉。

2.4. 第四步:保持每天两次,每次500-1000ml盐水鼻腔冲洗,中鼻甲游离缘以上明胶海绵,多在15-25天创面修复时,自行降解排出。术后一个月,行鼻内镜检查并留取图像,此时术腔清洁,多半无需实施镜下清理。

3. 剔骨法成形术与分层填塞+分步清理配套使用的优点:

1)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术后常规鼻内镜下清理。

2)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术后继发性医源性损伤。

3)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术后随访所带来的痛苦。

4)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术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等并发症的发生。

5)可以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既往的诊疗理念和操作方式。

6)可以有助于加速术后康复,提高总体疗效。

7)因填塞和清理方式的改进,提升了手术微创操作的理念和方式。

4.鼻-鼻窦手术操作理念与方式的演变历程:

1)鼻内镜下鼻腔手术:从鼻中隔成形术,到下鼻甲粘骨膜下成形术,再到中鼻甲粘骨膜下成形术。

2)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从建立各窦引流通畅,到保留钩突及筛窦最后一层粘膜,再到保留所有正常粘膜的完整性。

3)鼻内镜下鼻-鼻窦手术:从单一鼻腔或鼻窦手术,到鼻腔和鼻窦手术同期协调处理。

4)剔骨法成形术:从下鼻甲、中鼻甲剔骨法成形术,到OMC剔骨法成形术,再到所有鼻窦剔骨法成形术。

总之,鼻-鼻窦手术从最早期强调“熟悉镜下解剖,熟练镜下操作”,要求“彻底清除病变,尽量保留功能”,到之后提出“恪守微创原则,同期协调处理”的指导思想,再到现在倡导“树立整体诊疗理念,建立微创治疗体系”,鼻-鼻窦手术在包括“系统化、系列化、体系化”在内的一体化治疗理念上,既扩大了其外延,也加深了其内涵。下一步的临床研究重点,将是在鼻-鼻窦手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方面,予以不断提高完善。

最后编辑于 2022-09-07 · 浏览 5183

5 41 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