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丨 夜间高血压危害更大
正常人血压具有一定生理规律,即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 ,此为杓型血压。如果夜间血压下降不超过日间血压的10%者称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而明显升高者,称为反杓型血压。
老年人或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常伴有夜间血压升高(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压≥120/70mmHg)。
据统计,在年龄 ≥ 60岁的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69% ,是中青年人的3倍以上。在年龄 ≥ 80岁的高龄老年人中83.3%者丧失了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甚至在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中也普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夜间高血压是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单纯夜间高血压由于其隐蔽性,不容易通过诊室血压被临床识别从而得到有效的管理,更易造成重要脏器的损害。

因此,千万别忽视夜间血压升高,评估夜间血压至关重要,目前推荐进行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提供白天、夜间以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不但有助于诊断单纯夜间高血压,而且可评估昼夜节律,指导降压药物的正确服用,有利于全天血压的有效控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一般来说,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合理使用药物,优先选择某类降压药物。对夜间高血压而言,还应根据药物对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来选择药物,并调整使用降压药物的时间,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的恢复,即从非杓型血压转化为杓型。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夜间高血压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夜间高血压、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对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和减少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