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征象讲座43——中脑熊猫脸征(The panda sign of the midbrain)



【英文】The panda sign of the midbrain;The face of the panda sign;The face of the giant panda sign
【又名】熊猫脸征
【表现】横断面MRI扫描时,中脑可表现类似熊猫脸样的改变。当中脑顶盖的信号强度较高,红核和黑质被高T2信号包围时,维持正常信号的红核形成“眼睛”,正常信号的黑质网状部外侧部形成“耳朵”,低信号上丘形成“嘴”。
【解释】Wilson病(WD)患者的中脑出现脱髓鞘改变,受影响部位积累的重金属(如铁和铜)产生顺磁效应,在行横断面MRI扫描时,中脑可表现类似熊猫脸样的改变。
【讨论】
WD又名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体内铜离子转运及排泄障碍,肝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导致铜在肝、脑、肾和角膜等部位的异常沉积,多脏器损害(尤其是肝脏和大脑)。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WD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年龄多为3~60岁,儿童患者多以肝脏受累为首发表现,青少年及成人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多。
病变累及范围广泛,对称性分布,病灶主要集中于豆状核、桥脑、中脑、尾状核头、丘脑、齿状核、小脑中脚等部位,病程较长者额顶枕叶受累,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病灶均表现为等、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部分病灶呈低信号,DWI部分病灶呈高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Hitoshi等1991年在Wilson's病中首次描述了中脑“熊猫脸”征。由被盖的信号高强度引起,保留了红核和黑质(SN)网状部的信号强度,以及上丘的低信号。红核在T2WI上呈现对称性的低信号,为熊猫的眼,红核周围的内侧丘系、大脑脚上部、红核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神经纤维受累表现为T2高信号,构成熊猫脸上半部白色的轮廓;而双侧上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核团正常的短T2信号及中脑导水管的长T2信号构成了熊猫脸的下半部。中脑“熊猫脸”征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异性表现,但是,这一征象仅出现在部分病例中(36.3%)。因此,准确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不能仅仅依赖于此征。
“熊猫宝宝脸”(face of the panda cub)在脑桥轴位成像上可见,由内侧纵束和中央被盖束的低信号(眼睛),导水管开口进入第四脑室的高信号(鼻和嘴),及小脑上脚(脸颊)构成。
双熊猫征是指在威尔逊病中脑和脑桥的T2加权图像上分别看到的大熊猫脸和“熊猫宝宝脸”(大熊猫幼崽)的组合。虽然只有一小部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见,但它在出现时具有特征性。
熊猫脸征也有个案报道见于Leigh病、囊虫病肉芽肿、甲硝唑引起的脑病、脑干梗死及EB病毒性脑炎。


【参考文献】
1.Singh P, Ahluwalia A, Saggar K,et al. Wilson's disease: MRI features. J Pediatr Neurosci,2011,6 (1): 27-8
2.Jacobs DA, Markowitz CE, Liebeskind DS,et al. The“double panda sign”in Wilson's disease. Neurology,2003,61(7): 969
3.Thapa R, Ghosh A.Face of the giant panda sign in Wilson disease. Pediatr Radiol, 2008,38: 1355
4.Mulroy E, Balint B, Adams ME,et al.Animals in the Brain.Mov Disord Clin Pract,2019,6(3):189-198
5.田欣,朱芳华,卜静英,等.成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特征分析.河北医药,2018,40(15):2334-2336
6.薛媛,张见超,林幽町,等.表现为“熊猫脸”的EB病毒相关性脑炎一例.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56-857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