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妇产科学第四版读书笔记4
正常妊娠
第三节 产前筛查和诊断(略)
第四节 孕期用药
1、对于孕期用药,在咨询中,需要了解全面的信息(了解该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的现有证据结果、核实孕周了解药物暴露史、有无其他同时应用的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评估孕妇病情,及继续用药指症和风险)
2、吃药了是否致畸?
着床前,没有与母体建立血肉联系,药物影响忽略,从受精到着床的2个星期,遵循全或无效应(经常碰到来问吃了药孩子能不能要,推算一下就知道了)
这个问题之前也科普过,回顾一下
用药时胎龄与损害性质有密切关系:
①受精后2周内,孕卵着床前后,药物对胚胎影响为“全”或“无”:“全”表现为胚胎早期死亡导致流产;“无”则为胚胎继续发育,不出现异常。

②受精后3~8周之间,是胚胎器官分化发育阶段,胚胎开始定向分化发育,受到有害药物作用后,即可能产生形态上的异常而出现畸形,称为致畸高度敏感期,具体地说,如神经组织于受精后15~25日,心脏于21~40日,肢体和眼睛于24~46日易受药物影响。
③受精后9周~足月是胎儿生长、器官发育、功能完善阶段,仅有神经系统、生殖器和牙齿仍在继续分化,特别是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和增生是在妊娠晚期和新生儿期达最高峰。在此期间受到药物作用后,由于肝酶结合功能差及血脑通透性高,易使胎儿受损,还可表现为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和功能行为异常。
具体解释:
在受精卵着床前期,即受精后 2 周内,由于此期的受精卵与母体组织尚未直接接触,还在输卵管腔或宫腔分泌液中,故此期用药对其影响不大。药物影响囊胚的必备条件是药物必须进入分泌液中一定数量才能起作用,若药物对囊胚的毒性极强,可以造成极早期流产。受精后3-8周之间是药物的致畸期,是胚胎、胎儿各器官处于高度分化、迅速发育、不断形成的阶段。此时孕妇用药,其毒性能干扰胚胎、胎儿组织细胞的正常分化,从而可能造成组织或器官发生畸形。妊娠 12 周(末次月经开始计算)以后直至分娩,胎儿各器官已形成,药物致畸作用明显减弱。而由于神经系统在整个妊娠期间持续分化发育,故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以一直存在。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通过胎盘屏障进行物质交 换。胎盘屏障包括合体滋养细胞、合体滋养层的基膜、绒毛间质、绒毛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 层结构,依靠渗透、扩散和细胞主动运输等方式在母胎之间进行有选择的物质交换。胎儿发育的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细胞质,胎盘屏障变薄。孕妇用药后,多数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孕早期胎儿各器官尚未发育健全,功能还不完善或者没有功 能,不能很好地对药物进行分解代谢,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影响各个器官的发育。在妊娠晚期,胎盘变薄,可能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运输。
3、妊娠期常用药选择
a 青霉素类(B类)
能迅速通过胎盘,是治疗先天性梅毒和预防先天性梅毒的一线用药,研究表明,青霉素类并不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
b 头孢菌素类(B类)
是除青霉素外孕期最常用的抗生素(不过,青霉素需要做皮实,好像临床使用起来会稍受到限制)
常用于治疗孕期严重的感染
孕期不建议使用头孢西丁
c 大环内酯类(B类)
红霉素 阿奇霉素(衣原体 支原体 螺旋体、放线菌有特效,所以临床一般会做分泌物时有问题的话就用来预防感染)
d 氯霉素 喹诺酮类(C类)氨基糖苷类(D类)能不用就不用
e 呋喃妥因(B类)
常用于治疗妊娠期泌尿系统感染
f 氨基糖苷类(D类)不用
g 抗真菌药(B类、C类)
对于治疗真菌感染类的药物,比如阴道念珠菌病,常用的为克霉唑(B)、制霉菌素(C)、咪康唑(C)、两性霉素B(B类),因通常为局部用药,通常经阴道及皮肤吸收少,所以孕期可用
h 甲硝唑
孕早期不建议使用,孕中晚期可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
4、中草药的安全性问题因为“药食同源”等说法,很多人误认为妊娠期使用中草药是安全的。事实上,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一种草药内含有的成分可达十多种,因此中药的使用同样存在风险。一般不鼓励妊娠期妇女、准备妊娠的妇女或哺乳期的妇女使用草药治疗。
已经证实的对人体有生殖毒性的药物也有很多种,在妊娠期应避免使用。
- 如红花、枳实、蒲黄、麝香、当归等对子官有兴奋作用,易致胎儿缺血缺氧,引发胎儿发育不良、畸形、早产、死胎等。
- 大黄、芒硝、大戟、巴豆、商陆、牵牛子、甘遂等可刺激肠道,反射引起子宫强烈收缩而造成流产、早产。
- 有些中草药生南星、附子、乌头、一枝蒿、川椒、甘遂、大戟、朱砂、雄黄、巴豆、商陆、芫花、蜈蚣等,所含各种生物碱及化学成分复杂,本身有一定毒性,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 雷公藤可杀伤男性精子引发男性不育,雄黄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朱砂含有可渗透的汞盐(水银)可在孕妇体内蓄积使胎儿发生小头畸形、智能低下、耳聋等。
- 在病情需要服用中草药时,要注意配方中有否上述禁忌的药物,注明孕妇禁用和慎用的中成药应避免用。
今日学习结束,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