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TA克隆篇

核酸基因技术版版主 · 发布于 2022-05-21 · IP 上海上海
4304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TA克隆是指利用片段两端带有腺嘌呤A,与两端含有胸腺嘧啶T的载体进行连接、重组、构建载体的方法,该法在1988年出现经改进后成为常用克隆技术之一。

TA克隆在这三种常用克隆类型中最简单的,TA克隆法引物设计相对简单,只要引物参数好,用耐热性DNA聚合酶进行片段扩增即可,因为耐热性DNA聚合酶会在两端加上腺嘌呤A,如用taq酶进行片段PCR扩增,得到的产物是两端具有腺嘌呤A的片段,再连接到T载体上即可。

img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T载体的制备是比较繁琐的。本篇内容主要重点要放在T载体的制备过程中,T载体主要的制备方法有3种:

酶切法构建T载体:

  • 用单T的内切酶,切出线性化T载体,如限制性内切酶XcmⅠ。此方法的局限性是大部分载体没有XcmⅠ位点,就算有酶切位点也很可能不符合目的基因插入位置。所以目前很多公司都通过改造载体,在载体上认为添加XcmⅠ酶切位点。

平末端酶切后加T:

  • 通过平末端酶切出平末端缺口,再用taq酶以及dTTP混合体系处理便可在两端加上T。平末端酶相对较多,如AfeI酶、BsaAI、EcoR V酶等,更多平末端酶参考:Recleavable Blunt Ends | NEB 平末端酶切后加T比直接切出T载体拥有更多位点选择,因此其成为制备T载体的常用手段。

PCR线性化后加T:

  • 在具体想插入位置,设计载体线性化引物,通过在平末端引物线性化载体,再通过taq酶以及dTTP混合体系处理便可在两端加上T。此种方法不受任何酶切位点限制,灵活自由,适用在几乎所有质粒制备T载体。

载体加T后,为了降低自连率,通常将加T的载体进行5’端去磷酸化处理,直接购买去磷酸化酶(如碱性磷酸酶CIAP)处理即可。

TA克隆片段引物:直接选择参数较好的引物就行,不必加酶切位点和任何修饰。

  • 实验操作:
  1. 将两端带有腺嘌呤A的片段与T载体混合,加入T4连接酶12-16℃过夜连接。
  2. 将产物直接转化到感受态中;
  3. 涂板并培养;
  4. PCR鉴定以及测序。

三种主要克隆方法我都常用,TA克隆看似简单,但是出了问题很难找到原因,所以我还是最钟情于同源重组法。

9 32 1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