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交流】TA克隆

研一实验室小白,做分子克隆同时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谈谈这两三个月做TA克隆的经验,欢迎大家交流~
内容主要是以下几步:
1、PCR扩增目的条带
2、跑胶(去杂纯化)
3、纯化的目的片段+T载体连接
4、转化,得到蓝白斑
5、取白斑
6、摇菌
7、菌液PCR(琼脂糖凝胶估测浓度)
8、提质粒
9、单酶切
10、琼脂糖凝胶电泳
11、测序有无突变
一、感受态制备
实验室用的感受态细胞都是自己制备的,非商品化,氯化钙法和PEG8000法这两种制备方法都试过,比较而言,前者更加省时。有几点比较容易影响转化效率的注意事项:
①:菌液OD值在0.4-0.6之间时最佳,此时处于生长对数期;
②:实验在低温、无菌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要温和,避免剧烈震荡。细胞膜通透性变大会变得脆弱,低温环境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
③氯化钙使用前预冷;
④:-80℃低温保存。
二、连接,转化
目的基因扩增时,最好选高保真的LA Taq酶。PCR产物最开始是切胶纯化回收,后来买了omega纯化试剂盒,不用跑胶,从PCR仪里拿出来直接就可以纯化啦。
T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选择合适的连接比例,1:1到1:10,可以多试几个
自己摸索最佳比例。
公式:
目的片段量(ng)*载体大小(kb)=载体量(ng)*目的片段(kb)*摩尔比
转化率高低还和目的片段自身特性有关,DNA越小转化率越高。
T4 DNA 连接酶 28℃连接1.5h和16℃连接过夜,两种连接方式都连上了。
导入DH5α感受态,涂板,37℃温箱培养12-14h。第二天板子上菌落白白胖胖胖胖,分布均匀,皆大欢喜,不过也可能碰到过一下几种情况:
①单菌落蓝色和白色不容易分辨,有些看似白斑但又有一丝泛蓝,可以把板子封好口放在4℃一段时间后再挑菌,蓝白差别会非常明显。
②菌落少甚至没有。首先要确保感受态细胞是好的,板子氨苄抗性,其次连接比例可能不合适。
③卫星菌落。几种可能原因:氨苄浓度过低,板子太营养,培养时间太长。小菌落一般是不含转化的质粒的,挑中间大的单克隆菌落。
三、验证T载体和目的片段是否连接成功:
①:蓝白斑筛选:在氨苄抗性板子的基础上,蓝白斑筛选可以直接排除大量的非目的重组体,但还只是粗筛。
②:菌液PCR:以菌体热解后暴露的DNA为模版,一条引物用载体,一条引物用目的基因上的。同时挑的菌体不宜太多,否则会有非特异性扩增。(假阳性率高,这步一般省略不做)
③:摇菌,提质粒,单酶切,跑琼脂糖凝胶电泳,T载体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带位置大致正确的,送测序看有无突变。
不过我还是有个疑问,我的目的基因1686bp,单酶切后跑电泳,目的条带在1800bp左右,测序结果插入片段大小1877bp,含目的基因,为什么条带会变大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