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疾病》Dis Colon Rectum 2022年4期中文摘要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结直肠疾病》)是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官方期刊,在威科医疗(Wolters Kluwer Health)旗下Lippincott平台出版。DC&R是公认的结肠、直肠和肛门疾病研究的权威期刊,出版原创研究、综述、简短通讯等文章。50多年来,DC&R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和胃肠病学家在此专业领域中交流与传播外科医学知识和信息的首选杂志。
UpToDate临床顾问【DC&R专区】定期分享DC&R杂志文章的中文翻译版,本文为2022年第4期中文摘要。
专区编辑(Section Editor):汪建平,傅传刚
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汪挺,窦若虚
本期翻译和审校小组(Translation and Review Group)(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文平,窦若虚,杜宁超,呙耀宇,何思祺,黄鉴,蒋峰,赖思聪,李来元,李悠然,卢丹,马志明,梅祖兵,牟廷裕,秦启元,孙伟鹏,佟伟华,吴炯,鲜振宇,徐贤绸,姚一博,俞旻皓,张荣欣,张正国,竺平,周易明
结直肠癌摘要Colorectal Cancer Abstracts
与全包埋病理相比,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MRI再分期高估了环周切缘受累
Jonathan B. Yuval, Hannah M. Thompson, Canan Firat, Floris S. Verheij, Maria Widmar, Iris H. Wei, Emmanouil P. Pappou, J. Joshua Smith, Martin R. Weiser, Philip B. Paty, Garrett M. Nash, Jinru Shia, Marc J. Gollub, Julio Garcia-Aguilar
翻译:周易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李来元 甘肃省人民医院
审校:佟伟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背景:目前的指南建议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进行MRI再分期,但MRI再分期在评估环周切缘受累方面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阐明。
目的:评估新辅助治疗后MRI对环周切缘评估的准确性,并确定与准确性相关的特征。
设计:回顾性分析MRI数据与相应手术标本全组织包埋病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准确性相关的特征。
设定:综合癌症研究中心。
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受新辅助治疗并MRI再分期后接受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的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具有威胁性环周切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4例患者中,39例(41%)在MRI再分期时提示环周切缘受累,但只有17例(18%)病理证实存在环周切缘受累。MRI识别受累切缘的准确性为63.8%,环周切缘平均被高估0.4 cm。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前环周切缘和肿瘤靠近肛门边缘是MRI准确性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局限:回顾性研究、单中心研究。
结论:认识到新辅助治疗后MRI再分期高估了环周切缘,可能会使一些激进性手术变得不必要,进而有助于避免相关的并发症。由于已经认识到基于MRI的环周切缘评估对于前切缘和远端肿瘤可能是不可靠的,放射科医生在解读具有这些特征的肿瘤图像时可能要更加谨慎,并承认报告中的不确定性。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直肠癌肿瘤高度测量:临床检查与MRI的一致性研究
Shannon M, Shuai Chen, Linda M. Farkas
翻译:蒋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竺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根据肿瘤高度的测量值,将直肠癌分为不同类型。肿瘤高度可指导初始治疗,或用于决定纳入临床试验的资格。
目的:确定MRI和临床检查测量的肿瘤高度之间的一致性。
设计:这是一项经伦理审查委员会(IRB)批准,MRI和临床检查测量肿瘤高度的回顾性分析。
设定:本研究在一家获得癌症委员会直肠癌国家认证项目认证的大学医学中心进行。
患者:纳入了2015—2019年间接受MRI检查和临床评估的95例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计算MRI与临床检查之间肿瘤高度的平均差值。次要结局是评估肿瘤在直肠的位置、年龄、BMI或性别是否会影响差异,以及测量结果的差异如何改变直肠癌试验的资格。
结果:通过MRI和临床检查测量的肿瘤高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9,P<0.001)。肿瘤高度测量差的平均绝对值为1.56 cm。位置较高的肿瘤在测量值之间存在较大的绝对值差异。BMI与测量值的差异显著相关。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导致38.9%的患者临床试验资格发生变化。临床试验资格与肿瘤高度分类、性别或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局限: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结论:尽管MRI和临床测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近40%患者的临床试验资格因测量方式而改变。我们建议试验研究者在将测量方式作为纳入标准时保持一致。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Ⅰ期结直肠癌的“分类钟摆”:T1和T2结直肠癌生存差异的国家级分析
Niccolò Allievi, Paolo Goffredo, Kyle Freischlag, Alan F. Utria, John Cromwell, Michele Pisano, Elia Poiasina, Imran Hassan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8版将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1)和固有肌层(T2)的非转移性、淋巴结阴性结直肠癌分类为Ⅰ期肿瘤,但却没有进一步细分。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T1N0M0与T2N0M0结直肠癌的生存率,并调查与生存率下降相关的因素。
设计:分析两个基于人口的大型数据集。
设定:该研究分析了来自SEER数据库和国家癌症数据库的中的数据。
患者:Ⅰ期结直肠癌接受切除手术而未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成年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T1与T2肿瘤的总体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按肿瘤位置(结肠与直肠)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果:在SEER和国家癌症数据库数据库中分别确定了30 228例(T1:36.4%,T2:63.6%)和41 670例(T1:41.1% 和T2:58.9% )患者。在SEER和国家癌症数据库中,T1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7.1%和86.2%,而T2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2.7%和80.7%(P<0.001)。在SEER和国家癌症数据库中,T1期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为71.3%和66.3%,而T2期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为62.2%和57.2%(P<0.001)。SEER中结直肠癌的5年和10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7.0%(T1)和95.2%(T2),以及94.1%(T1)和90.3%(T2)。非裔美国人种族与较差的生存率相关(SEER:总生存率风险比1.26,疾病特异性生存率风险比1.65;国家癌症数据库:总生存率风险比1.20)。
局限:与大型管理数据集相关的内在偏倚。
结论:在Ⅰ期结直肠癌中,与T1癌症相比,T2肿瘤的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降低。这种生存差异能证明修订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分期系统以包括Ⅰa期(T1N0M0)和Ⅰb期(T2N0M0)的亚组分类是合理的。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其他肿瘤摘要 Other Neoplasms Abstracts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对比开腹手术: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Jie Jia, Ming Wang, Guole Lin, Zhidong Gao, Qian Liu, Peng Zhang, Lijian Xia, Fan Feng, Yan Zhao, Junbo Hu, Zhiguo Xiong, Wenze Wan, Yuan Yin, Hui Cao, Bo Zhang, Kaixiong Tao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尚不清楚。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和肿瘤学结局。
设计:回顾性多中心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以尽量减少组间差异并关注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
设定:11家中国三级医院参与了这项研究。
患者:对364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无复发生存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本研究入组了 214 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局限性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134 例病例(67 例腹腔镜手术与 67 例开放手术)按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新辅助治疗随机匹配(1∶1)。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组无复发生存率更高(χ2=4.46,P=0.04),并发症更少(6.0% vs. 25.4%,P=0.002)。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无显着差异(9.66 ± 5.42 vs. 10.64 ± 4.93,P=0.28)。亚组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组在直肠胃肠道间质瘤≤5 cm亚组中的无复发生存率更高(χ2 = 4.14,P=0.04),术后并发症更少(2.9% vs. 24.4%,P=0.01)。
局限:本研究的局限性为回顾性研究的性质和相对较短的随访期。
结论:腹腔镜手术为原发性局限性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根治性切除,特别是对于直肠胃肠道间质瘤≤5 cm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方式。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良性疾病摘要 Benign Abstracts
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个描述表型但过时的诊断吗?
Chukwuemeka C. Anele, Isabel Martin, Patricia McGinty, Jeshu Chauhanx, Susan K. Clark, Omar D. Faiz, Andrew R. Latchford
翻译:李悠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许晨 天津市人民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特点是结直肠腺瘤数量少(≤100)和腺瘤进展速度减缓。既往使用过各种定义,并有人提出过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
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评估所谓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并评估家族变异性。
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
设定:这项研究是在一家三级息肉病诊治机构进行的。
患者:找出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个体。表型组定义为 25 岁时≤100 个腺瘤,基因型组定义为与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腺瘤性息肉病区域的变异。病理性息肉计数用于接受过手术的患者,内镜检查息肉计数用于结肠完整的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我们评估了所谓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和家族变异性。
结果:在表型组中共鉴定出 69 例患者,其中 54例(78%)在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的衰减区域存在致病性变异。48 例 (70%) 结肠完整[最后一次结肠镜检查时的中位年龄为 43(25~73)岁;内镜下息肉计数中位数为 20(0~100),21 例 (30%) 接受了结肠切除术(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45(25~54) 年;中位病理性息肉计数 43(3~100) ]。在基因型组中确定了 83 例患者,其中 54 例 (65%) 具有衰减表型。我们观察到了家族间和家族内的变异性。
局限:这项研究受到回顾性和单中心经验的限制。
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表型位于一个谱系上—部分取决于腺瘤计数的基因型和年龄。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应基于表型;基因型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应根据每个人的表型进行个性化管理。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舒林酸和依氟鸟氨酸联合用药推迟了FAP患者的下消化道手术需求:随机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
Francesc Balaguer, Elena M. Stoffel, Carol A. Burke, Evelien Dekker, N. Jewel Samadder, Eric Van Cutsem, Patrick Lynch, Paul Wise, Robert Hüneburg, Ramona Lim, Michelle Boytim, Wei Du, Elizabeth Bruckheimer, Alfred Cohen, James Church, On behalf of the FAP-310 Investigators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结肠切除术和全大肠切除术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初始标准治疗。通过药物治疗预防息肉病进展并避免下消化道手术将使患有FAP的患者获益。
目的:本分析旨在评估依氟鸟氨酸联合舒林酸治疗对比单药治疗在延迟FAP患者因疾病进展接受下消化道手术的影响。
设计:这是一项随机三期研究的事后分析。
地点:在7个国家21 家医院治疗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
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成年患者以 1∶1∶1 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
干预措施:患者每天接受一次依氟鸟氨酸(750 mg)、舒林酸(150 mg)或两者联用,持续48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 评估从随机化到预先设定的原发疾病进展的时间。
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不包括接受过永久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158例)。在联合用药、舒林酸和依氟鸟氨酸单药治疗组中,分别有 2/54(3.7%)、9/53(17.0%)和 10/51(19.6%)的患者至少出现部分下消化道的疾病进展,联合用药与舒林酸或依氟鸟氨酸单药组相比风险分别下降 80%(P=0.02)和 83%(P=0.01)。当排除内镜下切除≥10 mm的腺瘤时,在联合用药、舒林酸和依氟鸟氨酸单药治疗组中,分别有0/54、7/53(13.2%)和 8/51(15.7%)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联合用药组和舒林酸组(P=0.005)或联合用药和依氟鸟氨酸组(P=0.003)之间风险下降接近100% 。
局限:这是一项事后分析,样本量小,且发生的事件少于预期。
结论:依氟鸟氨酸-舒林酸联合治疗在延迟或预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接受下消化道手术方面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肛门直肠疾病摘要 Anorectal Disease Abstracts
阴部神经阻滞治疗痔术后疼痛:一项前瞻性、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
Christopher Steen, David Lam, Raaj Chandra, Jonathan Chua, Vinna An, Jamie Keck
翻译:吴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审校:张正国 徐州市中心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术后疼痛在痔切除患者中很常见。术中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伤口浸润麻醉可减轻术后疼痛。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术中采用肛周局部伤口浸润麻醉联合阴部神经阻滞及术后标准化镇痛的方案,对减轻痔术后早期疼痛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独采用肛周局部伤口浸润麻醉及术后标准化镇痛的方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肛周麻木感、口服阿片类药物剂量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设计:这项研究是由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健康人类研究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E09/2014)。
设定:患者来自澳大利亚的三家医院。
患者: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退出研究。
干预措施: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阴部神经阻滞组或对照组。阴部神经阻滞组在双侧阴部神经干注射5 ml 0.5%布比卡因和1:200 000肾上腺素。术后两组均在创面基底处注射10 ml相同的局部麻醉药物。
主要观察指标: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记录患者疼痛评分。使用二分法(是/否)答案记录次要观察指标。
结果:两组术后4 h、8 h、12 h、24 h疼痛无明显差异。此外,在肛周麻木感、口服阿片类药物剂量或不良事件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局限:作者认识到,如果没有神经刺激器,反对意见可能认为实际上并没有实现阴部神经阻滞。
结论:在减轻痔切除术后疼痛方面,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并没有体现出优于单纯局部浸润麻醉的疗效。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盆底疾病摘要 Pelvic Floor Abstracts
直肠前突:便秘女性患者阴道脱垂与影像学表现有相关性吗?
Marcus V. Ortega, Angel M. Johnson, Isabel Janmey, Caroline Foust-Wright, Samantha J. Pulliam, Lieba Savitt, Liliana Bordeianou, Milena M. Weinstein
翻译:姚一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审校:张正国 徐州市中心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便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症状。女性便秘患者评估存在阴道脱垂,有助于排便梗阻综合征的诊断。排粪造影检查可以鉴别引起排便梗阻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因素(直肠前突、肠套叠、肠疝)。
目的:旨在评估患有排便梗阻综合征的女性特征和评估有或没有阴道后壁脱垂的直肠前突影像学的特征,并确定解剖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是一个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排粪造影影像学表现为直肠前突的女性排便梗阻综合征患者。
设定:盆底疾病中心就诊的女性患者。
患者:纳入标准被定义为影像学显示为直肠前突和至少Ⅱ度阴道后壁脱垂的女性便秘患者。对照组仅为影像学显示为直肠前突无阴道后壁脱垂的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肛管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及有效问卷结果。
结果:共有106例女性符合纳入标准。阴道后壁脱垂的女性患者48例(45.3%),排粪造影影像学表现上比无临床脱垂的女性患者有更深的直肠前突(3.4 cm vs. 3.0 cm,P<0.01)。经检查阴道后壁脱垂的妇女在排便时较无临床脱垂的妇女更有可能采用手法助便(63.8% vs. 27.3%,P<0.01)。其他排便症状、肛门直肠测压参数和问卷结果两组间结果接近。
局限:回顾性研究设计。我们的数据来自专门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单中心,潜在影响普遍性。
结论:影像学显示直肠前突和阴道脱垂的便秘患者可能不同于那些没有脱垂的患者。阴道脱垂患者更有可能手法协助来帮助排便,排粪造影中显示出较深的直肠前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便秘是否会导致这类疾病谱的进展,或者脱垂进展是否会导致排便功能障碍的加重。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结局摘要 Outcomes Abstracts
他汀类药物与结肠癌术后90天死亡率降低有关
Arvid Pourlotfi, Rebecka Ahl, Gary A. Bass, Gabriel Sjolin, Yang Cao, Peter Matthiessen, Shahin Mohseni
翻译:梅祖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审校:陈文平 西安大兴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关于结肠癌术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有保护作用的报道结果尚不明确。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结肠癌择期手术后死亡率的关系。
设计:这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是对瑞典结直肠癌登记数据库内前瞻性收集的数据的回顾性分析。
设定:通过全国登记数据库进行纳入患者。
患者:所有在2007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接受结肠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手术前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到他汀类药物阳性暴露队列中。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分别是90 d全因死亡率和90 d特定原因死亡率。
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22 337例结肠癌患者接受了择期手术,其中6 494例(29%)患者为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尽管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且更不能耐受手术,但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显示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多变量分析显示,90 d全因死亡率(发病率RR=0.12,P<0.001)和90 d特定原因死亡率(脓毒症、多器官衰竭或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原因引起的死亡)均显著降低。
局限:研究设计为观察性回顾性设计,限制了他汀类药物治疗标准化随访的能力。不能排除与其他不可控变量的混杂因素的干扰。
结论:本研究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择期结肠癌手术患者的短期死亡率有显著改善,然而,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使用3D打印模型改善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效果
Daisuke Hojo, Koji Murono, Hiroaki Nozawa, Kazushige Kawai, Keisuke Hata, Toshiaki Tanaka, Koji Oba, Soichiro Ishihara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由于盆腔解剖结构的复杂性,直肠癌的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具有挑战性,不彻底的侧方淋巴结清扫可能导致盆腔侧方局部复发。3D打印器官模型有助于理解解剖的空间结构,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能改善手术结果。
目的:旨在评估是否可以通过使用个体化的3D打印盆腔模型来提高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效果。
设计:这是一项使用倾向性评分的回顾性研究。
设定:这项研究是在日本的一所大学医院进行的。
患者: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结直肠癌接受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共有115例患者,包括184侧(右侧:85例;左侧:99例)。
干预:我们将使用3D打印盆腔模型组的手术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果是倾向性评分分析后在盆腔一侧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无复发生存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匹配后,分别有35个盆腔侧方被分配到三维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模型组(中位数:9;范围3~16)送检的盆腔侧方淋巴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6;范围,0~22;P=0.047)。
局限:这是一项使用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本研究中影响手术结果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组间历史背景不匹配,三维模型组中的大多数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都是近期完成的。
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参考个体化的3D打印盆腔模型,结直肠外科医生施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中清扫更多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这一结果表明,3D打印模型可帮助外科医生完成更精细的手术。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预测择期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改良虚弱指数的应用
Jeremy A. Dressler, Nishit Shah, Stephanie N. Lueckel, William G
翻译:鲜振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审校:黄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吻合口漏是结肠切除术后最可怕的并发症。虽然患者虚弱度越来越被认为是外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的结肠直肠文献还没有评估虚弱度和吻合口漏之间的关系。
目的:评估吻合口漏患者虚弱度与吻合口漏以及挽救失败的关系。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置:2015—2017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数据库。
患者:诊断为结肠肿瘤并接受择期结肠切除术的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吻合口漏发生率,挽救失败。
结果:30 180例因结肠新生物接受择期结肠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9%(n=880)。与非虚弱患者相比,虚弱患者吻合口漏的几率增加(虚弱评分=1:OR=1.34,95% CI: 1.10~1.63;虚弱评分=2:OR=1.32,95% CI: 1.04~1.68;虚弱评分=3:OR=2.41,95% CI: 1.47~3.96)。吻合口漏后,与非虚弱患者相比,虚弱患者出现死亡(3.4% vs. 5.9%)、脓毒性休克(16.1% vs. 21.0%)、心肌梗死(1.1% vs. 2.9%)和肺炎(6.8% vs. 11.8%)的比例更高。此外,虚弱患者中虚弱评分越高,死亡率、败血性休克、心肌梗死和肺炎的发生率越高。
局限:由于缺乏对吻合口漏的严格定义而导致的潜在的误分类偏倚,回顾性研究设计。
结论:虚弱的患者因结肠新生物而行结肠切除术,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增加。此外,一旦发生吻合口漏,他们更容易挽救失败。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内镜摘要 Endoscopy Abstracts
内镜切除术后肠壁损伤:仍是重大并发症吗?3782例内镜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Konstantinos Kouladouros, Georg Kähler, Sebastian Belle
翻译:卢丹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校:陈文平 西安大兴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对于内镜医生来说,内镜切除术后肠壁损伤仍是最严重的不良事件。内镜下闭合为该类损伤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法,可以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内镜切除后肠壁损伤的特点和预后,重点关注内镜下治疗。
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定:本研究纳入在曼海姆医疗内镜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
患者:回顾性分析2004—2019年在本中心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圈套息肉切除术的所有患者,并筛选出与切除相关的肠壁损伤的病例。并分为早期肠壁损伤内镜治疗组(A组)、早期肠壁损伤非内镜治疗组(B组)、晚期穿孔组(C组)这三组。
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和比较三组间的围手术期因素和治疗结果。
结果:在3782例内镜切除术中,177例发生肠壁损伤,其中148例接受内镜治疗(A组),9例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肠壁损伤但无法行内镜治疗(B组),20例发生晚期穿孔(C组)。内镜下夹闭治疗的成功率为94.3%,而内镜下其他技术完全闭合的临床成功率为92.6%。22%的肠壁损伤需手术治疗;三组治疗结果无差异。A组的总体住院时间更短。
局限:回顾性研究的设计。
结论:内镜下夹闭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术中肠壁损伤的方法,可显著降低手术的必要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结直肠癌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的内镜下狭窄切开术
Dezheng Lin, Wei Liu, Zexian Chen, Xiaowen He, Zheyu Zheng, Ping Lan, Jiancong Hu
翻译:李悠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竺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与结直肠癌术后的结直肠吻合有关。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是一种新技术,已被多宗个案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证明其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结直肠吻合口狭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的疗效。主要结局是无狭窄复发生存率和无再手术生存率。
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
设定:本研究展示了单中心经验。
患者:这项回顾性研究包含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切除后出现吻合口狭窄并接受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主要观察指标:内镜下狭窄切开术的即刻技术成功率,与手术成功和复发相关的因素。
结果:57 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狭窄切开术,84%患者即刻获得了成功。平均随访时间为 31.3(15.8)个月(9~74个月),11例患者在初次成功进行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治疗后出现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的复发。11例复发患者中有 10 例接受了再次手术。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表明,狭窄长度≥1 cm 是初次内镜狭窄切开术失败(OR=9.423;95% CI:1.729~51.350;P=0.010)和初次内镜下狭窄切开后良性吻合口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21;95%CI:2.305~79.306;P=0.004)。
局限:该研究受到样本量小和回顾性设计的限制。
结论: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是治疗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的技术。如果狭窄长度≥1 cm,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可能无效,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也可能复发。 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继续教育摘要 Education Abstracts
逐步提高机器人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质量:10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经验教训
Hye Jin Kim, Gyu-Seog Choi, Jun Seok Park, Soo Yeun Park, Sung Min Lee, Seung Ho Song
翻译:张荣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技术难度大,手术并发症高。在进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时,预计会有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然而,之前没有探讨过这种复杂手术的学习曲线和手术技能的获得。
目的:旨在评估在直肠癌患者中进行机器人直肠全系膜切除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学习过程。
设计:这是对前瞻性收集的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设定:这项研究是在一家三级癌症中心进行的。
患者:2011—2017年期间,共有100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单侧清扫出的盆腔淋巴结的数量累积求和分析。同时分析了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和局部复发情况。
结果:累积求和模型显示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学习Ⅰ阶段(33例患者)、学习Ⅱ阶段(19例患者)、巩固阶段(30例患者)和熟练阶段(18例患者)。在巩固和熟练阶段,我们分别采用了荧光成像和基于解剖平面的手术程序标准化。熟练阶段能够清扫出最多的单侧盆腔淋巴结(12.8 vs. 4.9、8.2和10.4;P<0.001)。泌尿并发症,包括尿潴留和术后ɑ-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在学习Ⅰ阶段比在熟练阶段更常见(39.4% vs. 16.7%,P=0.034)。在44.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在学习Ⅰ阶段的4例患者和学习Ⅱ阶段的1例患者中观察到骨盆侧壁局部复发。
局限:这项研究受到回顾性设计的限制。
结论:随着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新的成像系统和手术技术标准化的实施,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完成度增加了。本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来确定与每个阶段相关的肿瘤学结果。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传播。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不对汪建平教授团队的译文负责。英文原文是唯一的正式文本,译文应完全忠于英文原文。如果对译文的准确性存疑,请参考英文原文。
Copyright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 Rectal Surgeons, Inc.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rohibited. Disclaime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s provided by Dr. Wang and his colleagues.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ublished content is the only official tex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is subject in all respects to the official text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 If there are any concerns or issues regarding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s or information presented with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se articles, please refer back to the official English-language version.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