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结直肠疾病》Dis Colon Rectum 2022年3期中文摘要

发布于 2022-02-16 · 浏览 3702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8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结直肠疾病》)是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官方期刊,在威科医疗(Wolters Kluwer Health)旗下Lippincott平台出版。DC&R是公认的结肠、直肠和肛门疾病研究的权威期刊,出版原创研究、综述、简短通讯等文章。50多年来,DC&R一直是结直肠外科医生和胃肠病学家在此专业领域中交流与传播外科医学知识和信息的首选杂志。

UpToDate临床顾问【DC&R专区】定期分享DC&R杂志文章的中文翻译版,本文为2022年第3期中文摘要。



专区编辑(Section Editor):汪建平,傅传刚

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汪挺,窦若虚

本期翻译和审校小组(Translation and Review Group)(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文平,樊文彬,呙耀宇,何思祺,何婉,黄鉴,蒋峰 ,赖思聪,李悠然,梅祖兵,孙伟鹏,孙艳武,吴炯,徐海霞,许晨,姚一博,俞旻皓,张正国,竺平,卓长华        




结直肠癌摘要Colorectal Cancer Abstracts



非黏液性腹膜转移的定量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评估:ICCP研究的初步结果


Carolina González-Abós, Anaïs Besa, F. Borja de Lacy, Silvia Valverde, Raúl Almenara, Antonio M. Lacy


翻译:何婉 深圳市人民医院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在选择性的结直肠来源的腹膜转移患者中,完全细胞减灭术一直是影响长期预后的主要单一预后因素。在这些患者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似乎可用于检测小的亚临床腹膜种植。然而,定量荧光分析尚未确立为标准。


目的:评估定量吲哚菁绿荧光检测在检测非黏液性结直肠来源的腹膜转移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设计:单中心、单臂、低干预前瞻性试验。


设定:装置用于术中荧光定量评估。


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的结直肠来源腹膜转移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


干预:术前12 h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分别在白光和吲哚菁绿下识别结节并进行细胞减灭术。最后,进行体外荧光检测。


主要结局指标:定量荧光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结果:本次初步分析包括前11例患者。总共切除了52个结节,其中37个(71.1%)在组织病理学分析中被诊断为恶性。其中5个(13.5%)在白光下无法检测到,只能通过荧光进行识别。在白光下共检测到15个非恶性结节,其中8个(53.3%)为荧光阴性。超过181个单位的荧光可能是恶性的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0%和85.0%;而低于100个单位的摄取似乎与良性病理相关。


局限:样本量有限;吲哚菁绿的生理吸收和排泄可能会干扰对肠道浆膜和肝脏中未被注意的种植灶的评估。


结论:定量吲哚菁绿似乎可用于评估非黏液性结直肠腹膜转移。高于181单位的荧光摄取似乎与恶性肿瘤相关,而低于100单位的摄取似乎与良性病理相关。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直肠系膜筋膜距离与cT3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中国多中心研究结果


Zhang Xiao-Yan, Li Xiao-Ting, Shi Yan-Jie, Lu Qiao-Yuan, Cao Wuteng, Zhang Hong-Mei, Wang Lin, Zhu Hai-Tao, Yu Tao, Guan Zhen, Sun Rui-Jia, Zhu Hai-Bin, Wu Ai-Wen, Sun Ying-Shi


翻译:何婉 深圳市人民医院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基于直肠癌肿瘤浸润壁外深度的cT3亚期标准有一定局限性。


目的:本研究提出治疗前磁共振成像最深肿瘤浸润深度与直肠系膜筋膜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cT3患者的预后。


设计:队列研究。


设定:该研究包括一个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和一个回顾性、多中心、独立验证队列。


患者: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中国4个中心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手术的cT3直肠系膜筋膜阴性患者。


干预:基线磁共振成像测量肿瘤浸润最深处与直肠系膜筋膜之间的距离、肿瘤浸润的壁外深度和直肠系膜厚度。


主要结局指标:最深的肿瘤浸润与直肠系膜筋膜之间距离的截断值由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并以前瞻性队列的5年肿瘤进展率作为支持,然后在回顾性队列中进行验证。


结果:前瞻性和独立验证队列分别包括124和274例患者。肿瘤浸润最深处与直肠系膜筋膜之间的距离是癌症特异性死亡的唯一预测因子(风险比:0.1,95% CI,0~0.7);并且还是远处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风险比:0.4,95% CI,0.2~0.9)。分类为T3a/b和T3c/d的患者在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局限: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重点是直肠系膜筋膜阴性的cT3直肠癌。


结论:在基线磁共振成像上,肿瘤浸润最深处与直肠系膜筋膜之间距离7 mm作为截断值可以区分cT3直肠癌患者的不同预后。我们建议在基线磁共振成像中肿瘤浸润最深处和直肠系膜筋膜之间的距离用于局部和全身风险评估,为新辅助治疗提供个体化方案。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非手术治疗后局部再生患者的预后


Guilherme C. Cotti; Rafael Vaz Pandini; Oddone F.M. Braghiroli, Caio S. R. Nahas ; Leonardo A. Bustamante-Lopez; Carlos F. S. Marques;Antonio R. Imperiale ; Ullysses Ribeiro Jr; Bernardo Salvajoli; Paulo M. Hoff; Sergio C. Nahas


翻译:何婉 深圳市人民医院

审校: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目前对直肠癌放化疗后实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越来越多地采取等待观察策略。而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局部再生,并且这些患者的长期肿瘤学结果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旨在分析接受等待观察策略患者的效果,并将发生局部再生的患者与持续的完全临床缓解者进行比较。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定:涉及器官保留替代方案的单一机构、三级癌症中心。


患者:活检证实直肠腺癌(Ⅱ/Ⅲ期或有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风险的低位cT2N0M0)患者接受放化疗,再分期为临床完全缓解。


干预:将接受放化疗后进行等待观察策略(未进行全层局部切除)并出现局部再生的直肠癌患者与等待观察策略的其余患者进行比较。


主要结局指标:组间总生存率、局部再生发生率和挽救手术的结果。


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20例(29.9%)接受等待观察策略治疗的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平均随访时间为62.7个月。局部再生在放化疗平均14.2个月后发生,其中一半发生在前12个月内。患者的初始分期、侧方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壁外静脉侵犯具有可比性。再生组的直肠系膜筋膜受累发生率较高(35.0比13.3%,P=0.0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的局部再生都进行了挽救性手术,大部分(75%)采取保留括约肌的手术。再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1.1%,持续完全临床缓解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1.1%(P = 0.027)。


局限:小样本回顾性研究。


结论:局部再生是等待观察策略的常见事件(29.9%),但患者可以接受挽救性手术治疗并获得充分的盆腔清扫。在本队列里,采用等待观察策略且出现局部再生的患者与未出现局部再生患者在总体生存率上有差异。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横结肠癌行腹腔镜横结肠切除联合D3淋巴结清扫的淋巴结分布情况


Hironori Fukuoka, Yosuke Fukunaga, Toshiya Nagasaki, Takashi Akiyoshi, Tsuyoshi Konishi, Satoshi Nagayama, Masashi Ueno


翻译:孙艳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俞旻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审校:卓长华 福建省肿瘤医院

 

背景:由于各种原因,腹腔镜横结肠癌手术被排除在7个随机临床试验之外。横结肠癌的最佳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横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报道治疗方案的短期和长期结果。


设计: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场所:该研究在日本东京癌症研究所医院里进行。


患者:纳入252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横结肠癌患者。


干预:横结肠被分为3个部分,基于此,横结肠癌手术方式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和左半结肠切除术。


主要观察指标:外科医生在术后从标本中对淋巴结进行识别并分组,用福尔马林分开固定以比较病理结果。


结果:右侧、中段和左侧横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2%、19.2%和19.2%。右侧和左侧结肠癌可发生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但横结肠中段癌无跳跃性转移。左、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病理性血管侵犯率明显高于横结肠切除术的。右半结肠、横结肠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3%、92.7%和93.7%,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4%、88.3%和9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无复发生存(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局限:选择性偏倚和不同的背景可能影响手术学和长期的结果。


结论:腹腔镜横结肠癌手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腹腔镜D3淋巴结清扫的切除后获取淋巴结的分组,有助于指导横结肠癌手术的清扫区域。淋巴结转移是RFS的唯一独立预后因素。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实施直肠癌概要性手术报告的动机和阻碍:过程评估


Serena Bidwell, Gabriela Poles, Andrew Shelton, Kristan Staudenmayer, Sylvia Bereknyei Merrell, Arden M. Morris


翻译:吴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审校:姚一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概要性报告的使用已被证实可以改进关键信息的文档记录,并可提供与数据访问提取、数据信息可靠性、相关细节和信息完整性相关的附加价值。外科医生对概要性报告的接受度和采纳性已经落后于其他专业。


目的:评估实施概要性手术报告的过程。


设计:采用包含调研和定性访谈的混合方法进行过程评价。


设定:美国各地的结直肠外科手术操作。


参与者:28名获得专业委员会认证的结直肠外科医生。


干预措施:实施直肠癌概要性手术报告。


主要结果衡量标准:通过Likert式问卷来衡量可接受度、可行性和可用性,随后以个人访谈的形式跟进,来获取实施经验以及使用动机和阻碍。


结果:所有研究参与者中,28名外科医生完成了电子调查(回复率76%),21名(57%)外科医生完成电话访问。平均可用性为4.14[范围为1~5,标准误差(SE)=0.15],平均可行性为3.90(SE=0.15),可接受度为3.98(SE=0.18)。参与者表示需要充分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但并不是总能得到;此外,许多人因为要改变他们的工作流程而感到懊恼。


局限:大多数外科医生参与者为白人男性,有超过12年的Epic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经验。因此,他们可能不能代表所有美国结直肠外科医生的观点。此外,随着概要性手术报告在美国各地被更广泛地应用,将EMR系统在此过程中的变化纳入考量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直肠癌概要性手术报告是易于实施和纳入工作流程的,但因为没有直接和有形的价值,外科医生们仍担心会有额外的负担。尽管认识到了直肠癌概要性手术报告的益处,但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之所以采用实施概要性手术报告仅仅是因为它由国家直肠癌认证项目授权的。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直肠癌微创与开放性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远期结果:单中心专科医院的治疗经验


Lior Segev, Gal Schtrechman; Matthew F. Kalady ; David Liska, ; I. Emre Gorgun; Michael A. Valente; Aviram Nissan; Scott R. Steele


翻译:何婉 深圳市人民医院

审校: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随机研究证实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劣于开放性手术,但大多数研究同时纳入了保留括约肌手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目的:比较微创和开放腹会阴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和长期肿瘤学结果。


设计:前瞻性维护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


设定:单一结直肠外科专科。


患者:2000—2016年间因原发性直肠癌行腹会阴切除术的所有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围手术期和远期肿瘤学结果。


结果:共纳入452例患者,其中开放组372例,微创组8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两组在新辅助放射治疗(开放比微创:67.5% 比81.3%,P=0.01)、平均手术时间(200比287 min ,P<0.0001)以及平均住院时间(9.5比6.6 d,P<0.0001)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各组之间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相似(34.5%比27.5%,P =0.177)。收集的淋巴结平均数量(21.7比22.2个,P =0.7)、环周切缘(1.48比1.37 cm,P =0.4)以及切缘阳性比例(10.8 %比6.3%,P =0.3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开放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0%,微创组为80%(P =0.344);开放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63.2%,微创组为77.6%(P =0.09)。


局限:单一转诊机构经验。


结论:虽然两者都有相似的围手术期结果,但微创方法使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手术伤口感染风险更低。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肿瘤学技术质量,包括淋巴结获取和切缘状态,并且具有相似的长期肿瘤学结果。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股前外侧复合皮瓣在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会阴重建的效果


Severin A. Rossi, Jerôme Martineau, David Guillier, Martin Hübner, Dieter Hahnloser, Wassim Raffoul, Pietro Giovanni di Summa


翻译:何婉 深圳市人民医院

审校: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垂直腹直肌皮瓣被认为是会阴肿瘤切除术后会阴重建的金标准,但供体部位的并发症不容忽视。股前外侧皮瓣能提供可靠的软组织覆盖。


目的:我们旨在分析股前外侧-股外侧肌复合皮瓣在会阴肿瘤切除术中的长期结果。


设计:我们对一个前瞻性维护的数据库进行了回顾性队列分析。


设定:这项研究是在洛桑大学医院进行的。每年大约进行10次肿瘤性腹会阴切除术。文献报道7-20%接受腹会阴切除术的患者需要皮瓣重建;在本机构,每年约2例腹会阴切除术后大缺损的患者需要重建。


患者:本研究对27例接受腹会阴切除以覆盖较大缺损[中位数190(48~600) cm2]的连续患者[平均年龄(63±11.2)岁,23例接受放化疗]的29个带蒂股前外侧-股外侧肌皮瓣进行分析。


干预:肿瘤性腹会阴切除术后应用带蒂股前外侧-股外侧复合皮瓣。


主要结局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短期和长期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6(12~48)个月。


结果:16例皮瓣发生皮瓣相关术后并发症,皮瓣成活率为100%。多变量逻辑分析确定初始缺陷大小可预测并发症。缺损较大(≥190 cm2)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6)。长期分析显示,3例慢性瘘管、2例肿瘤复发、1例皮瓣感觉障碍和1例会阴部化脓性汗腺炎。

局限:局限性包括回顾性分析、选择偏倚和缺乏对照组。样本量限制了统计效能。


结论:带蒂股前外侧-股外侧肌皮瓣提供可靠、稳定的组织,并发症低,长期结果良好。并发症与目前描述腹直肌皮瓣会阴重建的文献相比,具有优势。股前外侧复合皮瓣是一种不受供体部位并发症困扰的有效替代方法。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炎性肠病摘要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bstracts


克罗恩病回结肠切除术后1月内镜评估可预测术后复发并且安全


Zhen Guo; Yipeng Zhu; Yihan Xu; Lei Cao ; Yi Li ; Jianfeng Gong ; Zhiming Wang; Weiming Zhu


翻译:李悠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竺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内镜检查仍然是评估克罗恩病 (CD) 术后复发的金标准。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可以改善长期疗效。


目的:我旨在确定术后 1 个月内镜评估的特征、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设计: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设定:本研究是在一家三级转诊医院进行的。


患者: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期间接受回结肠切除术的 CD 患者。


干预:第一次术后回结肠镜检查在手术后 4~5 周进行。


主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是手术后12月内术后复发。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风险因素。


结果:在术后4~5 周共 84 次回结肠镜检查中,无内镜并发症发生。第一次评估的主要内镜检查结果包括:吻合口环周溃疡(10, 11.9%),吻合口散在溃疡(35, 41.7%),新末端回肠溃疡(16, 19.0%),吻合口水肿(50, 59.5 %)、吻合处轻度狭窄 (7, 8.3%) 和新末端回肠轻度狭窄 (3, 3.6%)。吻合口散在溃疡与未来术后复发相关[OR(95%CI):2.532(1.02~6.32),P=0.046]。术后第14天粪便钙卫蛋白>150ug/g可以预测吻合口散在溃疡[OR(95%CI): 2.91(1.31~7.47),P =0.027]。用改良 Rutgeerts 评分来定义内镜检查结果:i0,37(44.0%);i1,4(4.8%);i2a,29(34.5%);i2b,11(13.1%);i3,0;i4,3(3.6%)。评分≥i2a与未来的术后复发相关[OR(95%CI):3.17 (1.22~8.27),P =0.018]。在第一次内镜检查时,未发现任何与≥i2a相关的因素。


局限: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小型队列研究。


结论:CD 术后 1 个月进行内镜评估是安全的。近半数患者出现的吻合口散在溃疡,与未来术后复发有关。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小肠克罗恩病复发常见于克罗恩结肠炎全结直肠切除术后


Robert H. Hollis, Nicholas Smith, Ipek Sapci, Benjamin Click, Miguel Regueiro, Tracy Hull, Amy L. Lightner


翻译:蒋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许晨 天津市人民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克罗恩病累及结肠的外科干预通常采用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末端造口,目前关于术后小肠复发的数据有限。


目的:试图明确全结直肠切除术后小肠克罗恩病的复发率和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设定:同一医疗系统内的4家医院。


患者:2009—2019年期间接受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末端造口术的克罗恩病患者。


结局指标:临床、内镜、影像和/或外科诊断克罗恩病复发。


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平均随访1.8年(IQR 0.4~4.6)。74.6%(n=144)的患者曾接受过生物制剂治疗,51.3%(n=99)有小肠克罗恩病病史。术后,14.5%(n=28)的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23.3%(n=45)的患者出现克罗恩病复发,估计中位5年复发率为40.8%(95% CI 30.2~51.4);8.8%(n=17)的患者出现外科复发,估计中位5年复发率为16.9%(95% CI 8.5~25.3)。在多变量分析中,既往有小肠手术史(HR :2.61, 95% CI:1.42~4.81)、18岁前即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HR : 2.56, 95%CI 1.40~4.71)与疾病复发相关。在既往无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克罗恩复发率为14.9%(n=14),估计5年总复发率为31.1%(95%CI:13.3~45.3),5年手外科复发率为5.7%(95%CI :0~12.0)。


局限:回顾性设计,缺乏对所有患者的持续随访。


结论:在因克罗恩病行全结直肠切除术的患者中,估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小肠克罗恩病复发。早期诊断和有手术史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可能受益于术后定期监测和早期药物预防。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重型结肠炎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与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PAA)术后新发克罗恩病相关


Will Takakura, James Mirocha, Gayane Ovsepyan, Karen Zaghiyan , Gaurav Syal, Phillip Fleshner


翻译:张正国 徐州市中心医院

审校:陈文平 西安大兴医院,孙伟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背景: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PAA)已成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术式,然而有一小部分患者术后会进展为克罗恩病。


目的:研究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与IPAA术后新发克罗恩病的相关性。


设计:对前瞻性维护的IPAA患者数据库进行回顾性研究。


患者:比较新发克罗恩病和未发生克罗恩病患者的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新发克罗恩病定义为回肠吻合术后3个月以上发生的回肠储袋近端小肠炎或肛周疾病。为了减少术前C反应蛋白测定时间和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异质性,本研究仅纳入了因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而行IPAA的住院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新发克罗恩病的发生率。


结果:105例患者中,23例(22%)进展为克罗恩病。与第1组相比,第3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了新发克罗恩病的风险(HR 3.44,95% CI 1.10-10.70,P=0.03)。在多变量模型中,相比第1组,第3或第2组更年轻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新发克罗恩病的发展相关。


局限:只适用于重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


结论:因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而接受IPAA术的住院患者中,较高的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似乎增加了新发克罗恩病发展的风险。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肛门直肠疾病摘要Anorectal Abstract


硝酸甘油软膏与生育酚乙酸酯软膏治疗慢性肛裂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 


Jaime Ruiz-Tovar, Carolina Llavero


翻译:卢丹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校:陈文平 西安大兴医院,呙耀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软膏)通常是慢性肛裂治疗的第一步。然而,硝酸甘油软膏引起的头痛反应导致其停药率较高。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局部应用生育酚乙酸酯软膏对缓解慢性肛裂疼痛和促进上皮形成的效果,并与硝酸甘油软膏治疗结果相比较。


设计:平行,单中心,随机,意向性对照临床试验。


设定:阿方索十世大学附属加尔西拉索诊所(西班牙,马德里)。


患者:慢性肛裂患者。


干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育酚乙酸酯软膏治疗组和硝酸甘油软膏治疗组。


主要结局指标:主要终点是用药8周后肛门局部疼痛的视觉模拟量化评分,量表评分范围从0~100 mm。次要终点包括用药8周的治愈率和复发率。


结果:连续治疗160例患者,每组各80例。治疗8周后,硝酸甘油软膏组平均肛门疼痛评分下降56.2 mm,生育酚乙酸酯软膏组平均肛门疼痛评分下降67.1 mm[均值:10.9 mm(95% CI:4.3~18.6;P=0.018)]。16周疗程结束后,硝酸甘油软膏组的复发率为13.2%,而生育酚乙酸酯软膏组的复发率为 2.9%(P=0.031)。


局限:治疗前后肛门内括约肌压力的测量值缺失。硝酸甘油软膏为阳性药物对照组,而钙通道阻滞剂实际上是肛裂治疗的金标准。


结论:治疗8周后,生育酚乙酸酯软膏组肛门疼痛明显低于硝酸甘油软膏组。生育酚乙酸酯软膏在16周疗程结束后有较高的愈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盆底疾病摘要Pelvic Floor Abstract


低前切除综合征患者应用经肛门造口灌洗装置的可行性研究 


Beatriz Deoti e Silva Rodrigues, Franciele Rodrigues, Kelly C.L.R. Buzatti, Renato G. Campanati, Magda M. Profeta da Luz, Rodrigo Gomes da Silva, Antônio Lacerda-Filho


翻译:梅祖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审校: 姚一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低前切除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负面影响。肠道灌洗是一种有计划地排空肠道的灌洗方法。


目的:评价低前切除综合征患者在使用结肠造口灌洗装置行经肛门灌洗后的功能和生活质量状况。


设计:这是一项前瞻性的病例系列报道。


设定:在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三级肿瘤中心进行的单中心研究。


患者:术后12个月有轻度或重度前切除术综合征的患者。


干预措施:经肛门灌洗使用的是一种造口灌洗套装。治疗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患者的排便功能(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和Wexner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


主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是治疗12个月后低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22例患者中,重度低位切除综合征20例,轻度低位切除综合征2例,低位切除综合征评分中位数为39分,其中最多见的大便失禁类型是液体便失禁 (21例,95.5%),成形大便失禁 (21例,95.5%),急迫性大便失禁 (17例,77.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为期3天的训练,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低前切除综合征评分中位数为8分,90%的患者被归类为“无综合征”,低前切除综合征评分的所有维度都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最多的部分是患者活力(P=0.025)、体力(P =0.002)、社交(P =0.001)和情感方面(P =0.001)。


局限: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


结论: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用于经肛门灌洗的造口灌洗装置的安全操作流程。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经肛门灌洗对于低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易于实施的方法,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内镜摘要Endoscopy Abstract


无粪便转流的左侧结直肠吻合口漏内镜下真空负压治疗 


Florian Kühn, Sandro M. Hasenhütl, Felix O. Hofmann, Ulrich Wirth, Moritz Drefs, Jens Werner, Tobias S. Schiergens


翻译:鲜振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审校:黄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内镜下真空负压疗治疗直肠吻合口漏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大多数患者是在粪便转流后进行治疗,以避免进一步的脓毒性并发症。


目的:报道无转流直肠吻合口漏的内镜真空负压治疗与二期造口的效果比较。


设计:回顾性队列分析。


设置:大学医院,单中心。


患者:初次手术为无粪便转流的乙状结肠或直肠切除,经内镜下真空负压治疗临床相关吻合口漏的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治疗成功(脓毒症控制、肉芽形成、瘘腔封闭、无需后续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持续时间;内窥镜真空治疗相关并发症;门诊治疗;分流患者肠道连续性的恢复。


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在20例(35%)患者中,由于吻合口漏发生在腹膜外,在没有二期转流的情况下进行了内镜真空治疗,海绵放置在瘘腔内以提供肠腔内足够的密封。18例(90%)治疗成功,在疾病转归中均未进行二期粪便转流。2例患者由于治疗失败需进行二期转流。有2例患者需要球囊扩张治疗管腔狭窄。比较有无造口患者的患者和治疗特点,包括治疗成功率和持续时间,两者间无显著差异。69%的转流患者恢复了肠道连续性。


局限:非随机、回顾性研究设计;治疗方案分配的混杂因素;患者人数少,转流患者随访时间短;低统计效能。


结论:在这个单中心的研究中,在脓毒症控制、漏腔肉芽形成、避免手术和长期无造口生存方面,90%的直肠吻合口漏患者在没有粪便转流的情况下获得了成功。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教学摘要Education Abstract


一个新的文献计量指标:结直肠外科杂志中最具里程碑和启发性的前100篇出版物


Adan Z. Becerra, Chassidy Grimes, Miles W. Grunvald, Joshua M. Underhill, Anuradha R. Bhama, Henry R. Govekar, Theodore J. Saclarides, Dana M. Hayden


翻译:徐海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审校:黄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赖思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扰乱评分是最近提出新的文献计量指标,可以鉴定具有创新性和范式改变的出版物。


目的:通过扰乱评分筛选结直肠手术相关文献,从而为该领域提供蕴含重要研究论文的宝库。


设计:文献计量分析。


设定:通过扰乱评分并运用 iCite NIH工具计算引用次数,从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Colorectal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和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鉴定出100篇最具里程碑和启发性的出版物。


主要结局指标:扰乱评分和引用次数。


结果:本研究鉴定了1954—2014年发表在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n=810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n=1912)、Colorectal Disease(n=1751)和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n=355)上的12 127篇文章。前100篇最具里程碑和启发性的论文大多来自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这些论文在PubMed扰乱评分中排名前1%,被引次数为1~671次。高频引用与高扰乱评分呈负相关(r=0.09)。具有启发性论文的扰乱评分与引用次数呈正相关(r=0.18)。


局限:受制于随时间变化的文献计量指标。


结论:扰乱评分鉴定了结直肠手术中有见地和范式改变的研究。有趣的是,这些研究的主题广泛,并一致认为社论和个案报导/案例系列为重要的研究方式。这篇文献计量分析为结直肠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研究档案,虽常被忽视,但可能极具学术意义。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结直肠手术技术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一个警世故事


Arielle E. Kanters, Sarah Evilsizer, Scott E. Regenbogen, Samantha K. Hendren, Darrell A. Campbell Jr, Justin B. Dimick, John C. Byrn


翻译:樊文彬 重庆医科大学

审校:竺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何思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背景:既往研究已证明手术技术的视频评分与临床预后相关。部分专家建议将视频评审用于专业技术的评估、认证和质量改进。


目的:在将基于视频的技术评估用作结直肠外科医生的质量测量标准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其能否预测专科外科医生中的患者结局。


设计:21名外科医生均提交一份微创结肠切除术的代表性视频。每个视频都经过编辑以突出关键步骤,然后由10名同行外科医生使用经过验证的ASCRS评估工具进行评分。通过将外科医生评分与经过验证的手术结果登记信息相关联,本研究评估了手术技术与风险调整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设定:密歇根外科质量协作项目是包括70家社区、学术和三级医院的州际协作项目。


患者:由参与的外科医生进行微创结直肠切除术的患者。


主要结局指标:风险调整后的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每位外科医生的平均专业技术评分在2.6~4.6之间。每位外科医生的风险调整后并发症发生率从9.9%~33.1%不等。整体技能评分排在后四分位数的外科医生的患者年龄较大,更有可能有高血压或吸烟史。排名前四分位数的外科医生的患者更有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或ASA评分≥3。在对患者和手术特定风险进行调整后,排名前四分位数和后四分位数的外科医生间的并发症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5%和16.8%,P=0.41)。


局限:对抽样病例进行短期随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视频经过编辑以突出关键步骤,评审员没有接受建立规范的培训。


结论:本研究表明,基于视频的同行评分与专科外科医生行微创结肠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无关。因此,对采用视频评审来进行资格认证应保持谨慎态度。视频摘要见  http://links.lww.com/DCR/Bxxx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传播。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不对汪建平教授团队的译文负责。英文原文是唯一的正式文本,译文应完全忠于英文原文。如果对译文的准确性存疑,请参考英文原文。

Copyright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 Rectal Surgeons, Inc.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rohibited. Disclaime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s provided by Dr. Wang and his colleagues.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ublished content is the only official tex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is subject in all respects to the official text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 If there are any concerns or issues regarding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s or information presented with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se articles, please refer back to the official English-language version.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02

1 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