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如何处理?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岁
简要病史:跌倒致右肘部畸形、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我院,拍片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经过:入院门诊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适时拆除外固定,外翻矫形支具外固定,指导功能锻炼。经治恢复良好。
入院拍片如下:


粗略一看似乎只是肱骨髁上尺侧皮质稍有皱裂,断端没有明显移位,很多同道老师可能就会采用石膏原位固定。

但是我们仔细测量就会发现鲍曼角达到了93°,明显异常了,如果这样原位固定肯定会出现肘内翻畸形。

我们采用了手法复位,具体手法:首先将患肢摆放在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术者一手把持住患肢肘关节,一手握患肢手腕。

术者一手把持住肘关节,在保持肘关节伸直状态同时,另一手握腕关节将患肢肘关节极度外翻。

最后将患肢极度屈肘即完成复位,将患肢石膏固定在屈肘九十度肘关节外翻前臂旋后位。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完整复位过程



复位后拍片复查情况。

再次测量鲍曼角为79°,达到正常范围内。


治疗近一个月后拍片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


治疗近一个月时患肢的外观及功能情况。拆除外固定,指导功能锻炼,夜间佩戴外翻矫形支具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伤后两个半月随访拍片完全恢复正常。


伤后两个半月患肢外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总结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内外髁上方约2~3cm处的骨折,多是由运动、交通事故等间接暴力造成,以小儿最多见,根据受伤的机制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切开复位固定等,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很多患者容易遗留肘内翻畸形,故我们在临床治疗时应注意预防。
肱骨髁上骨折按照受伤体位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约占95~98%。由于儿童肱骨髁上区域正在重建且骨皮质薄,肘部韧带比较松弛,故外力作用下容易骨折。大多数患者摔倒时肘关节条件反射强迫过伸,尺骨鹰嘴作为支点使应力集中于肱骨远端引起骨折。极少数屈肘触地引起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根据冠状位移位方向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两种类型骨折。

Gartland 分型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分型,依据骨折移位程度分为 3 型,I 型: 骨折无移位; Ⅱ型: 骨折远端后倾, 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有接触; Ⅲ型: 骨折断端 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Wilkins 对 Gartland Ⅱ型骨折 依据有无旋转提出两亚型: ( 1) 青枝性骨折伴向前成角; ( 2) 青枝性骨折伴向前成角及旋转。Leitch 把多方向极度不稳定的肱骨髁上骨折定义为 Gartland Ⅳ骨折,治疗上需要特殊的经皮内固定技术或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减少肘内翻畸形及再次手术的概率。
1995年,De Boeck等人描述了另外一种肱骨髁上骨折的亚型,即:肱骨内侧柱粉碎和不稳定,导致Baumann角的减少。他们推荐对这一类型骨折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之为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

Baumann角是影像学上的角度,前后位上肱骨纵轴延长线(A)与经过肱骨外侧髁骺板的斜线(B)相交形成的角度(正常范围 64°至 81°)。
其实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并不少见,而且此类患者很可能受到非儿童骨科医生的忽视,直接原位石膏固定,导致后期遗留肘内翻畸形。那么这类患者我们按照上面病例的复位手法进行复位,定期复查,测量鲍曼角,确保患肢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远期并发症,而鲍曼角能够预测肘内翻畸形的发生,鲍曼角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拍片复查,同时也要定期测量鲍曼角,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肘内翻畸形发生,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而尺侧骨皮质压缩往往导致鲍曼角异常,最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所以我们要极度重视这种骨折类型,想办法纠正鲍曼角,避免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