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学笔记整理来啦 康复治疗学笔记 晚辈医学笔记。
1:关键点控制:治疗师通过对患者关键点或关键区域的控制,努力使其身体建立并保持正常的对线关系;减轻或消除异常肌张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对患侧躯干和肢体肌群进行正常模式的再教育;促使脑卒中患者出现主动的运动模式。以前强调关键点控制,现在强调躯干姿势控制。
3:交互抑制: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这种生理现象称为交互抑制。
4:牵伸: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痉挛组织并使其延长,利用该技术能明显改善组织的短缩或痉挛状态,已达到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延展性,降低肌张力,改善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
5:牵引:牵引技术是指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7:三级平衡评定,坐、站: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位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8:步行周期定义: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侧足跟着地起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用的时间。
9:支撑项,摆动项:
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即指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指足趾离开地面腾空向前迈步到该足再次着地之间的时间,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
10:鹅步、鸭步、剪刀步(其病因,表现,处理方法)
剪刀步态:多见于内收肌高度痉挛,髋外展肌肌力相对或绝对不足的脑瘫、脑卒中后偏瘫、截瘫等。矫治方法:一手法牵伸内收肌,二对顽固性痉挛,手法牵引效果不理想,可考虑神经肌内阻滞治疗;如为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可给予口服中枢性解痉药;三强化拮抗剂即臀中肌的肌力训练;四温热敷或冷敷。五采用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抑制手法抑制内收肌痉挛,易化臀中肌,促进两者协同运动。六步行训练时要有足够的步宽,如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直线,训练患者两脚踏线步行。七严重者可行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
臀大肌步态:又称鹅步,臀大肌是主要的生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力中心向前。特征表现为:仰胸,挺腰,凸肚,腘绳肌可以部分代偿臀大肌,但是外周神经损伤时,腘绳肌与臀大肌的神经支配往往同时损害。矫治方法:臀大肌肌力训练如伸膝后踢腿,抗阻后踢腿;俯卧背飞;背墙伸髋踏步;倒退步行,随患者能力的提高,可在活动平板上训练退步走,并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等。
臀中肌步态:又称为鸭步,一次臀中肌无力时,不能有效维持关节的侧向稳定性,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典型双侧臀中肌无力的步态特征: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矫治方法:一测踢腿,二侧方上下楼梯训练,三提降骨盆训练,四站立位姿势调整训练,五侧方迈步步行训练。
11:PNF对角螺旋模式定义:PNF技术是将来自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刺激,结和牵张,挤压,牵引和阻力,以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改变肌肉的张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达到随意运动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2:PNF特殊技术(基本技术):
一:主动肌技术
(1):节律性启动
(2):等张收缩组合
(3)活动范围起始点的重复牵拉
(4)运动全范围的重复牵拉
(5)重复
二:拮抗肌反转技术
动态反转
稳定反转
节律性稳定
三:放松技术
收缩--放松
:直接收缩--放松
:间接收缩--放松
:保持--放松
:直接保持--放松
间接保持--放松
14:运动再学习:
步骤一:(1)分析作业 (2)观察 (3)比较 (4)分析
步骤二:(1)练习丧失的部分 (2)解释-认清目的 (3)指示 (4)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步骤三:(1)练习作业 (2)解释-认清目的 (3)指示 (4)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5)再评定 (6)鼓励灵活性
步骤四:(1)训练的转移 (2)衔接性练习的机会 (3)坚持练习 (4)安排自我健侧的练习 (5)创造学习的环境 (6)亲属与工作人员的参与
15:坐站转移如何训练:患者床边缘坐位,双足平方在地面,分开与肩同宽,两足稍宽与两膝;Bobath握手,抬头,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躯干前倾,使重心前移,双下肢充分负重,当双肩超过双膝位置时,臀部离开地面,伸髋,伸膝,双腿同时用力慢慢站起。
16:Brunnstrom分期、改良Asworth
一:Brunnstrom:
第一阶段:迟缓期,急性期发作后,患者处于软瘫状态,没任何运动
第二阶段:痉挛阶段,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出现
第三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痉挛加重,出现随意运动,共同运动贯穿始终且达到高峰
第四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开始减弱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出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继续减弱
第六阶段: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成随意的运动,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二:改良Aaworth: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ROM检查有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7: 下肢牵伸---:下肢肌肉牵伸主要涉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髋部肌肉附着在骨盆和腰椎椎体上,当牵拉髋部肌肉时,必须固定好骨盆以避免代偿运动,使牵伸力量正真作用在髋部。
18:关节运动,什么是生理运动什么是附属运动
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即可主动完成也可被动完成。手法操作时由操作者被动完成
附属运动:指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他不能主动完成,需要他人或对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
19:关节松动技术的分级及作用---
(1):分级
一级: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
二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但不能接触关节的起始和终末端。
三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四级: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幅度,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紧张。
:作用
生理效应 关节松动技术可以促进关节液的流动,改善关节软骨和软关盘无血管区的营养;还可以缓解关节疼痛,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此外,关节松动技术可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保持组织的伸展性 关节长期制动可导致组织纤维性增生,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关节活动度下降。关节松动术,特别是三四级手法,由于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可以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关节活动度。
增加本体反馈 关节运动时,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接受到冲到传到中枢,增加位置觉和运动觉,关节松动可通过提供关节的静止装置,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肌张力及其变化等信息来增强本体反馈。
20:肌力训练的原则,什么是超量恢复
:肌力训练的前提必须先对训练部位的关节活动范围及肌肉情况进行评价。当肌力为0级、1级、2级时,临床多采用被动运动、电刺激、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方法。当患者肌力>=3级时,康复治疗师应该采用抗阻训练的方法,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超量恢复原则:超量恢复是指在适当的训练后,肌肉或肌群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经过疲劳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训练过程中消耗的收缩蛋白,酶蛋白,能源物质等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称疲劳恢复阶段;这些物质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水平,然后又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阶段称为超量恢复阶段。
22:腰椎牵引:腰椎牵引又称骨盆牵引,是用骨盆带固定腹部和骨盆,胸肋部反向牵引带固定于季肋部,利用牵引床和牵引装置沿腰段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以达到缓解神经根性疼痛的一个重要康复治疗技术。牵引方法分为(1)腰椎徒手牵引(2)骨盆重垂牵引(3)斜位自重牵引(4)电动骨盆牵引(5)三位多功能牵引。
23:软组织痉挛及其类型:
挛缩:挛缩是指肌肉,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短缩,导致被动或主动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2)神经肌肉挛缩3)粘连组织的形成。
挛缩分类:1)肌静态性痉挛,2)纤维性瘢痕挛缩,3)不可逆性挛缩。
24:共同运动、联动反应: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肢体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是指身体某一步位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运动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25:姿势性反射的定义:姿势型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空间的姿势的这种反射活动。
26:关节松动的定义:关节松动技术是针对人体关节活动障碍而专门设计的一类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可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主要用于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挂接疼痛或关节僵硬。
27:整体治疗的定义:整理治疗就是当不平衡或谋求更平衡的生活方式寻找治疗方式时,所使用的一种整体方法,整体治疗不仅仅针对身体的健康,虽然身体不适通常最先促使患者采用整体治疗。
28:增强肌肉力量的三种方法,主动,助动,抗阻一一描述
主动: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
助动:指在外力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康复治疗师或者患者的健肢提供,有条件者也可以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来协助来完成。
抗阻: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29:C6完全损伤的患者如何用床上的吊环坐起来: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将吊带吊带吊带烧过中线,偏向支撑侧,上肢或身体中线上方接近剑突的位置,吊带应在患者生长的腕部所能够到的位置。
让患者右上肢屈肘伸腕,用万部勾住吊带。
右上肢用力拉起上半身,并依靠左肘支撑体重。
用左肘支撑体重,右上肢在外旋上举位屈曲,右腕抵住吊带。
用右上肢沉重,左上肢在身体右侧外旋,并伸肘支撑床面。
体重再移至左上肢,右上肢从吊带中取下,在身体后方,外旋伸肘支撑于床面。
交替向前,移动双手,直到躯干直立,上下肢承重。
30:C7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如何自己坐起:患者仰卧位,头和上躯干用力转向身体两侧,通过反复转动将两侧肘关节放到身后支撑上躯干,继续将头和上躯干旋转,直至两肘伸直至长坐位。
31:简述影响关节囊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
32:颈椎牵引技术定义:颈椎牵引技术是通过牵引带沿颈椎纵轴方向施加拉力以对抗体重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消除病理改变,达到治疗颈椎疾病目的的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技术。
34:肩肱节律:正常肩关节上升同时伴有一系列的精确协调运动,称肩肱关节,肩胛骨,肱骨均参与整个运动。在肩关节外展至30度后,以2:1的比率外展,即在30度到170度外展中,每15的外展,10度发生在盂肱关节,5度发生在肩胛胸壁关节。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