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反应与近视发展的关系

关于近视发生的机制其实有非常多的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就是调节滞后说。
要了解调节滞后与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个是调节刺激,是指诱发个体发生调节的物体或者视标,一般是放置在眼前某近距离的注视视标,以该视标至眼镜平面的距离的倒数来表达调节刺激的量。第二个调节反应,是患者实际上针对自己所产生的实际的调节的量。而调节滞后或者调节超前,是指当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时,就是属于调节滞后, 而调节反应高于调节刺激时,就称作是调节超前。


调节滞后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存在调节滞后?
首先要了解调节滞后的机制。在理想状态下, 正视眼看远时, 平行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后,会聚焦在视网膜上 形成清晰的物像,当正视眼突然看近时调节还尚未发生,此时光线经过眼球折射后,会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此时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物像;当视觉中枢感觉到模糊之后 ,会动用调节力, 从而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一个影像。对于一个屈光系统来说,物像的焦点并非一定要落在像平面上一样才是完全清晰的,只要是落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以是清晰的。
当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一定距离时, 大脑感知的物像已经足够清晰了。这个时候调节便会偷懒一部分, 我们就称之为是调节滞后;同样的也有些人,会多用一些调节 使像聚焦在视网膜前一定的距离,此时大脑感知的物象依然是清晰的,这个时候眼睛会多做的一部分调节就称作是调节超前。
临床上用来检测调节反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动态剪影和 BCC的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得到了正常值,都是+0.25D到+0.75D之间,如果说检查出来的反应量是正常值,就是调节超前。如果检查出来的数值是>+0.75D时, 是调节滞后。这两种都是属于调节异常的状态。

调节反应与近视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一般认为,当调节滞后量较大时,物像会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性离焦。而视网膜会趋向于像光聚焦的方向发展。因此可能会造成眼轴的伸长,有近视的增长。因此调节之后与近视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所以当儿童出现调节之后量过大时, 我们要警惕这个时候是否会有近视增长的危险。

因此调节反应异常会造成一下几点影响:
1.视疲劳,不管是调节滞后还是调节超前,当这个量出现异常时, 都会造成一个视疲劳的问题。
2.近视增长,离焦会造成一个近视度数的增长,另一方,当你的调节需求大近距离工作多且对调节的准确程度差的时候,调节滞后量也会增加。此时对近视也形成也会有比较大的一个影响。
3.当调节反应出现异常时 ,可以预示着某些视功能方面的一个异常,包括可能是调节不足或者是调节过度。这个也会进一步导致近视加快。因此都需要在配镜的时候加以提示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