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该用就用别含糊

按:
这种家长,常见。尤其是有知识文化基础的家长,能看清楚药品说明书上字,但“懂”药品说明书,是不大可能的。不是小看他们,而是专业不同,隔行如隔山。
我遇一家属,孙女咽喉肿痛,体温40度,用2 天青霉素类药,一天2 次,还是体温40度,又去找医生。
因为是熟人,一路伴行,三言两语,基本明白了,说,应该至少“一天3 次”。她马上接着说: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以一天3 次呢!”
一路快奔,找医生去了。
2021-07-21,辛老师
抗生素 该用就用别含糊
健康报,2021-07-15(8)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 刘彬
“医生,孩子发烧3天是不是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疗?”
“医生,我不想给孩子用抗生素,能不用吗?”
“医生,用抗生素是不是会有依赖性?这次用了,下次生病就必须用?”
在儿童医院的门急诊,面对家长们“用不用抗生素”的问题,医生们每天都要解释很多遍。随着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家长们对抗生素滥用普遍心存警惕。但是,孩子感冒发烧到底该不该用抗生素?如何才算“不滥用”呢?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目前家长们普遍存在两种极端态度,“坚决不用”和“有病就用”。
案例一: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高烧40℃的儿子来看急诊,血生化检验结果提示细菌感染,孩子嗓子红肿,已说不出话来。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而这位年轻的父亲一听要使用抗生素,立即表示拒绝。
案例二:“我家孙女2岁多了,平时孩子父母上班管不了,都是我和老伴帮忙带,要是孩子感冒发烧半天好不了,儿子儿媳都会不高兴。”刘婆婆说,“所以只要孩子一生病,我就想着先给吃上点之前吃过的抗生素。”
抗生素自发明以来,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也致使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家长们关注合理用药是好事,但不能仅凭自己了解到的片面知识而走入误区。
以感冒为例,大多数患者是病毒感染,也有部分患者是细菌感染或支原体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因为抗生素只对敏感菌有效。但由于婴幼儿抵抗力比较差,病毒感染的同时也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使症状加重。医生一般会结合血常规检查结果来初步判断孩子感冒的病因,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是细菌感染,医生会结合孩子的临床症状选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此外,对于腹泻次数较多的孩子,医生也常常要求化验大便常规,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是细菌性肠炎,也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家长们不要谈抗生素色变,更不要按照自己的经验擅自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给家长们以下三点建议:
一、不擅自使用抗生素,也不一味排斥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处方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使用。家长不要仅凭自己的经验或是网上查询就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也不要对医生处方的抗生素一味排斥。
有些家长会对孩子使用过的、见效快的药物充满好感,当孩子下次生病的时候,这些药物也常常会成为家长的首选,不考虑症状,反正先用上试试。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细菌、病毒分型复杂,孩子接触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上次用着合适的药,这次可不一定合适。还有一些家长,将自己吃的药剂量减半后给孩子吃,这是非常危险的。孩子有自身的生理特点,不恰当用药会给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如四环素类药物不能用于8岁以下的儿童,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18岁以下人群等。所以在抗生素的选择上,一定要听医生的,家长千万不要自作主张。
二、按时、按量、按疗程使用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这估计是大家对药物最深刻的认识。作为家长会更加担心孩子被药“毒”到,病情稍有好转,就想减小剂量或停药。擅自减量用药或停药,其实对孩子并不好。药物要起效,需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可以。擅自减小剂量,就会削弱药效的强度,增加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容易导致耐药的产生。此外,发生细菌感染时,吃几天抗生素,症状大多都会明显减轻,但这个时候细菌一般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如果随意停药,不仅细菌没办法完全消灭,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会因为这些残余细菌而再度加重。
有些“恨病型”家长,遇到孩子生病,恨不得吃一次药就马上痊愈,擅自给孩子加大药量。然而,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医嘱或说明书给出的剂量是安全剂量,随意加大用量,很可能就会达到毒性剂量,危害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
给孩子喂药是件困难的事情,有些家长就会将一天服用多次的药物改为一次或两次服用,即便服用药物总量不变,这也是不可取的。药物服用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分次服用是为了使体内药物始终保持在有效的浓度范围。减少服药次数不仅会导致药物浓度无法保证,还可能会因单次服用剂量过大而引起毒副反应。
综上,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中标注的剂量和疗程规范使用。
三、不迷信输液,也不绝对排斥。
同样的药物,相比于口服制剂,静脉输液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更短,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静脉输液带来的风险也比口服药更高。输液属于有创治疗,患儿所承担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局部刺激、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等。所以孩子生病了,应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而不是过分迷信输液,或是一味排斥输液。患儿是否需要输液,应该由专业医生来判断。
最后编辑于 2021-07-21 · 浏览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