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诊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来自 Android · IP 云南云南
3628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发病机制】

脑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分叉部,80%~90%位于基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一般为单发,约20%为多发。脑血管畸形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脑表面,可分为动静脉型和毛细血管型。

当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主要积聚于脑底部各脑池及脑沟中,亦可引起脑膜的轻度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约30%~70%的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急性梗阻性脑室扩张积水,约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此外,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缩血管物质(如氧合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刺激血管,使部分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导致脑梗死。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脑血管畸形破裂多发生于青少年,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则多在青年以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发生出血者以老年人为多;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2)发病诱因 绝大多数为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可有情绪激动、咳嗽、排便等诱因。

(3)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出血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有关。病情轻重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阻程度等。起病时最常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短暂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少数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头昏、眩晕、颈背痛及下肢痛。大多数病人于发病数小时后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少数患者可伴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该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眼底检查可发现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出血仅见于少数患者,但对于本病诊断价值很大。10%病例可见视乳头水肿。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都不明显,而意识障碍相对较重,应引起注意。个别极重型的患者可很快进入深昏迷,出现去脑强直、脑疝而迅速死亡。在出血后第2~3天可有发热,体温38~39℃。若出血停止,通常2~3周后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也逐渐减轻或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

①首先应明确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与其他能引起脑膜刺激征的疾病相鉴别。

②确定引起SAH的病因。

③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即高度提示本病。

④头部CT见大脑的脑沟、脑裂、脑池内有出血性高密度影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要点

①各种脑膜炎均有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症状,但起病不如SAH急骤,且开始即有发热,腰穿脑脊液可资鉴别。

②疑似脑出血时与常见脑血管病鉴别。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①再出血 以5~11天为高峰,大多发生在1个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的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再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在治疗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

②血管痉挛 通常在出血后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腰穿或头颅CT检查无再出血表现。

③急性交通性脑积水 指起病后一周内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主要为脑室内积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CT可以诊断。

④正常颅压脑积水 出现于本病的后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img
回复60 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