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可以不会科研,但是必须得会学习

仁心只是开头,更关键的是掌握仁术,有了仁心仁术,我们才能救人治病。
但是医学的“术”变化是非常快的,就拿我们肿瘤科最熟悉的NCCN指南来说,指南一年换几个版本,如果不去学习,可能你的“术”就out了,自己就会沉浸在自己那套理论中,这个病肯定就这样了,肯定没更好的治疗办法了。就像最近和某市医院的外科医生(副高了)交流了下,他是肠癌方向的,我就随口问了下你们科肠癌的NGS(二代测序)是自己做的吗?结果他回答我说这是什么东西。而且对免疫治疗的理解也停留在这个药只是“听说过”的层面,更别提这些免疫治疗的作用原理、使用指征、评价方法了。
肿瘤的免疫治疗确实也是近些年才火起来的,八版教材里面也没有提及太多这个,可能那位医生不注意阅读文献、平时也少参加会议、一直抱着教材和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看病吧,,不过再想想这其实也没什么错!!毕竟人家的临床经验呢,虽然不说有什么重大突破,但至少不会出医疗事故吧,这对市医院的医生来说,可能也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只是如果能去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会更加好吧,理念很重要啊,影响自己一切医疗决策。
当然上面只是一点点小故事,只是引发我的思考而已。你让市医院的医生搞什么生物实验、临床实验,肯定是不现实的,平台和硬件第一步就卡死了。但是这对于一个志成优秀医生的来说,也不是什么瓶颈,优秀的医生不一定全是教学医院里面的,市医院、乡镇医院也是有很多优秀医生的。即便是我们口中的“大教授”,科研很厉害的,但他们可能只是某个方向很厉害。研究一个分子一条通路,其实要从细胞开始走到临床上,足够消耗一个人一辈子的精力了。但我们首先是医生,首要的目的是救人治病,研究只是一部分工作,但终归也是起点于救人治病的初心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只靠某条通路就能在临床和手术台上独挡一面吧,说白了就是我们不单单要做自己的研究,还得读别人的研究。
这里举个例子,一个肠癌病人,你可能很成功的研究出了一个分子对于肿瘤表型的作用,甚至都走上临床使用了。但是你真正治病,不可能只靠这个而已吧,你需要学习最简单的问病史、体格检查、还有围术期管理(出血了、肠瘘了、休克了你怎么处理)还有大量的外科操作(开腹、腹腔镜、机器人手术),这些说白了这些内容每一个延伸下去都是一个大课题,作为医生我们不可能每个方向都很深,但必须都了解(这就是我觉得医生区别于专门基础人员的其中一点),才能在临床和手术台上独当一面。
所以回到主题就是,医生可以不会做研究,但是必须会学习,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别人用一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你可以用一个月或者一周都能学会,就像FOLFOX6方案,从铂类药物的细胞实验到最后的RCT,历经多少代人的心血,关于这些研究的论文都上万篇了,最后才能走上临床。但如果你肯学习的话,你用一个下午就能了解到FOLFOX怎么用。这就是鄙人为什么强调会学习的重要性。
====06.02
今天看到NTRK融合基因的国产靶向药出来了,不容易啊,从1982到2018,发现这个家族,到最后成为广谱抗癌药物,40年的时间。。还出版了最新的NTRK融合监测的guideline,,当初发明NGS的那个人太牛了吧。要是没有这个,就没法发现未知靶标,要是没有测序,也不能认识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某些靶向药的啊,没有靶标的你给他用,不是浪费病人钱吗?还带来没有意义的副作用



=====0606更新公众号了:丁香园有个评论
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培训的目的是,第一,培养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强大的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可以及时的查阅或者通过研究解决临床实践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归根结底,科研能力只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手段,科研本身不是目的!
现在想想,第一个分离出新冠病毒,解析进化树,做结构生物分析的那几位科学家,贡献挺大的。还有第一个触觉到这是烈性传染病的临床专家。。没有这几步,后面的核酸检测、mRNA疫苗、药物都是留于空想,因为以上都是基于病毒序列、病毒的刺突蛋白、作用的ACE2受体这些研究基础而来的。
0607====更新
mRNA疫苗就是,其实就是瞬转[捂脸]
普通人说肿瘤病人更容易感染新冠,只是一句话,一个脑袋过去的事情。而做科研需要做实验,分析数据证明,这就是科研。
CD4T细胞和CD8T细胞怎么识别,MHC I(很多细胞都可以表达)和MHC ii(固定的APC)
话说免疫治疗以前,都没有人把病人标本看看免疫浸润的情况吗?热肿瘤冷肿瘤,切下来就一了百了啦??
===0608
医生做科研,立足临床问题比较好。。马骏教授的研究,大多数都发了顶刊。。研究成果走进了世界性的指南,,让最基层的医生都可以应用,惠济更多病人。。。让白纸黑字的论文,变成实在的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经济负担下降,,觉得挺有意义[强]。。

=0609=====
肿瘤侵袭和转移、异质性强这3个表型,,影响了很多治疗决策、手术、放化疗的排列组合,还有排列组合间隔的时间,还有辅助化疗的方案。这个就是区别于良性肿瘤,一刀切。没有太多悬念和研究价值的,根本原因。
===0610====
想想1970年肝癌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直到本世纪初还有争议,但当时中山二院给一个病人做了5FU的TAI治疗(很超前的想法了,和现在相比只是差在FOLFOX的差异上)。
2013年随着奥沙利铂这种毒性小的药物出现,中日韩泰等38国做了EACH研究后,证实了FOLFOX系统化疗的有效性,改变了以往医生对肝癌不能做化疗的刻板印象。再到最近这2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学者把FOLFX弄到了TAI里面,现在TAI改善了很多人的生存时间,也被证实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就是这样慢慢发展来的啊
====0611====
我国医生中了20项,这个医院的医生中了9项,肿瘤学界的“奥斯卡”。。入选的研究没有“水“的,都是要改变治疗指南的,,对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很现实的意义!![强][强]
=====0612
“利胆”的具体机制被证明了,看了一篇在英国药理学的文章[呲牙]。
大概过程就是,减少回肠的法尼淳受体、增加肝脏胆汁转运体,加快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
有了这个理论,,就可以设计一些疏水的胆汁酸类似物,,来降低肝性黄疸的症状了。
但有个问题,体内的直接胆红素也是疏水的,为啥没这种效果。
=====0613
一个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医生和病人,病人用来锻炼医生,通过实践掌握看病的技能。
这就是优势于基础医学院,优势于非医学人士,能让我们吃饭的地方。。
不然人家基础研究做得好,,普通老百姓互联网随处可查诊疗规范,,,我们凭啥吃这碗饭呢??优势于此,,,,核心卖点啊。
======0613
那天门诊,有个病人把胰腺癌的诊疗规范看了,,说实话,,比很多研究生都要背得熟。。。。但是他没有经过实践的再验证,,所以不是医生。。。不然他们确实可以久病成医,,,想想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们有通过再实践对理论的重新认识,,他们没有,,这就是值钱的地方[胜利]
最后编辑于 2021-06-13 · 浏览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