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科研之路,生信论文70

生信论文新套路
- 差异分析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 生存分析 (survial analysis);
- 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 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 组学分析 (genomic alterations);
- 突变分析 (mutational analysis);
- 免疫分析 (tumor infiltration analysis)。
科研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样,卓浩的科研之路也布满荆棘。重复和单调是学术人的常态。实验,报告,数据被批;再实验,分析,报告,模型被批;重新建模,实验,分析。科研要承受失败,承受孤独,承受重复,承受思维活跃与执行无力间的矛盾,承受难题的接踵而至。从选题--选表型,定基因;到分析--生信分析技能;到作图--数据和可视化;到写作,选期刊等,都需要逐个突破。
第70篇生信文章的分享。该论文发表在2015年,其中用到的生信分析技能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再结合湿实验,整体是非常不错的文章。但是为什么发表的论文层次不高呢?

其实,这就回到我们初始的问题——被探究问题的意义何在。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无限次地去追问为什么,但并不是每个为什么都值得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因此,芒果本人非常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古往今来无数人看到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提出“万有引力”。这篇论文放在新冠病毒爆发的背景下,期刊的层次可能可以更上一层楼;而我们分享的生信论文68,69,在没有新病毒的背景下,顶多就是3分左右的层次。因此,在我们具备科研思维和生信技能之后,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是决定论文层次的关键之一。

摘要的写作,中规中矩。请大家不要误会,在这里,中规中矩是中性词,就是说逻辑和用词符合论文发表的要求。当然,这个摘要也存在一些问题,主线模糊,最起码摘要和题目不完全相符。CD34是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分子,文中说CD34与血管形成有关,但题目中完全没有兼顾到CD3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虽然都含有血管字眼,但是关系却并不密切。

作者首先利用GEO和TCGA数据做正常和肿瘤组织中ACE2、CD34表达差异的对比,并进行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论证充分。

然后用其他GEO数据验证,并进行GSEA富集分析。

接下来,作者通过临床标本,从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验证正常、肿瘤组织中CD34和ACE2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湿实验验证部分,数据充分,结果也很漂亮,而且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比数据库分析得到的更好。

通过ELISA实验验证血管紧张素与VEGF在正常、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中的表达,并探索表达的相关性。线性关系显著。这部分工作也很漂亮。

最后,作者分析ACE2高表达和低表达组患者的存活率,属于临床意义的探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但是,文章的分析就到此结束了,为什么不进一步分析肾素、血管紧张素等高表达、低表达组的生存分析呢?
总体来说,该论文每一部分工作都相当完美,但是组合在一起,作者并没有讲出一个好的故事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遵循科研思维来组织文章的数据。因此,决定文章最终层次的,还是科研思维。
最后,我要纠正一句话,即使在新冠病毒爆发的今天,这篇文章的层次基本锁定在2~3分。因此,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临床科研本相通,先看思维次在功;识得坚持热爱趣,手上自然有春风。与果友们共勉。希望大家先学习到思维,再掌握生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