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讨论】关于眼袋入路的中面部提升技术的探索与思考(一)

发布于 2021-03-24 · 浏览 2350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3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背景资料:

1、美容外科学 

img
img




2、王炜的整形外科学(只有这一段介绍)


img





个人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我尚未在临床上真正应用这个技术。因为考虑到面部衰老的特点,在老年化的临床表现中,骨膜的松弛下垂并没有骨膜上的其他软组织的明显,而上述两本书上的手术思路均是提紧骨膜来复位下垂的组织量,我认为效果有限。而经典的SMAS提升术也指导我们,在面部提升的术式上,SMAS提升>皮肤提升>骨膜提升。


img




   基于这种考虑,我尝试通过下睑入路在进行眼袋手术的同时进行骨膜上组织的复位提升。

但是我的尝试从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因为我认同中面部垂直提升的概念,但不认同骨膜剥离提升的效果,所以在如何有效的进行中面部复位的具体实施上让我有些迷惑。我首先考虑了骨膜上剥离,但在假设手术的过程中就被否定。在我看来,理想的中面部复位应当符合以下几点1、符合下睑入路;2、不能加重下睑缘负荷,导致退缩外翻风险增加;3、垂直提升。而骨膜上的剥离后实际上还是进行的骨膜固定,最外侧的提升效果依旧是依托下睑缘的皮肤固定来实现,和骨膜剥离没有本质区别。也许会有朋友提到外侧悬吊,考虑到外侧悬吊提升的幅度和角度,我更多的将之做为手术预防并发症的手段而非实现效果的途径。

如何在不增加下睑负荷的前提下实现中面部软组织的复位提升呢?

我后来想到了一个"土办法" (更新中……)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这是一个眼袋顾客,我同时给她进行了中面部复位提升,从术后即刻来看法令纹和眶下凹陷都有明显的改善,遗憾的是后期没有追踪到照片,据说还不错。值得检讨的是,当时迫于市场压力选择了过于贴近下睑缘的切口。在顾客的认知就是刀口距离睑缘越近后期疤痕越不明显的情况下,个人底线又一次向下跌了跌(尴尬)

当然除了切口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后期反思了很久的地方,就是眼轮匝肌的处理。当时的手术是保守预估去皮量,直接祛除皮肤和部分眼轮匝肌,这种方法我其实觉得好处并不多,除了速度快,可能没什么值得圈点的地方,现在已经放弃使用。

还是先回到中面部提升上来。我是通过人为的【桥接】来实现的中面部组织的垂直提升。

【桥接】借助缝合线来实现,可能语言不太好表述,我一会画个图上来。(待续)

img



如图所示,主体部分为【苹果肌】处的软组织集合,在打开眶膈,充分暴露眶骨缘以后,没有对这个区域再进行解剖。A点位置近颧弓侧,B点位置鼻侧,从A点向B点进行长距离的拉拢缝合,无需过紧,主要目的是让缝合线形成较稳定的一个水平位置。然后用缝合线向AB形成的【线桥】上进行悬吊。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垂直提升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是稳定性没有论证。此外,AB点的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面部的饱满度,这位顾客本身中面部组织量缺乏,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明显。

这个方法的使用,是我研究实施中面部提升技术的第一个阶段,后面我考虑到这种方法的很多隐患,最终弃而不用。(待续)

这个方法的隐患很明显。为了得到持续的提升效果,选择的是不可吸收的缝合线,为了较有力量的垂直提升,选择的是3-0的丝线进行【桥接】。丝线带来的感染风险,线结反应的风险以及线本身的切割作用,这些如同“地雷”一样的隐患让我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方式。

接下来,我意识到在垂直提升的思路下,向上寻找不增加下睑负荷的固定点可能行不通。至少在我的知识储备下此路不通。于是,我改变了对中面部复位的技术要求:1、符合下睑入路;2、不能加重下睑缘负荷,导致退缩外翻风险增加;3、接近垂直的提升;4、尽可能选择用可吸收线能完成的操作。

既然退一步选择了接近垂直的提升,那么操作空间和思路都得到了相应的释放,可选择的方式增多了。

这一次,我将注意力放在了传统的眼轮匝肌瓣悬吊上。(待续)

PS.鉴于频繁修改造成人工审核,故重开新帖续接,稍后附上链接。

【讨论】关于眼袋入路的中面部提升技术的探索与思考(二)更新中

由于新帖中包含外链导致被删帖,抽空我再重新写吧(链接已修复)

最后编辑于 2021-03-26 · 浏览 2350

7 42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