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肿瘤患者疗效评价标准

发布于 2020-11-25 · 浏览 2128 · 来自 Android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已关注

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需要相同检查手段进行比较:

完全缓解(CR):是指所有靶病灶/目标病灶完全消失,全部转移淋巴结(包括靶结节和非靶结节)短直径必须减少至<10 mm。

部分缓解(PR):是指靶病灶/目标病灶直径之和比基线水平减少至少30%。

疾病进展(PD):是指以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目标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相对增加至少20%(如果基线测量值最小就以基线值为参照);除此之外,必须满足直径和的绝对值增加至少5 mm(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视为疾病进展)。

疾病稳定(SD):是指靶病灶/目标病灶减小的程度没达到PR,增加的程度也没达到PD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研究时可以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作为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

淋巴结:即使鉴定为靶病灶的淋巴结减小至10 mm以内,每次测量时仍需记录与基线对应的实际短直径的值(与基线测量时的解剖平面一致)。这意味着如果淋巴结属于靶病灶,即使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也不能说病灶已全部消失,因为正常淋巴结的短直径就定义为<10 mm。另外,需在特定位置专门记录靶淋巴节病灶:对于CR,所有淋巴节短直径必须<10 mm;对于PR、SD和PD,靶淋巴节短直径实际测量值将被包含在靶病灶直径的和之中。

小到无法测量的靶病灶:临床研究中,基线记录过的所有病灶(结节或非结节)在后面的评估中都应再次记录实际测量值,即使病灶非常小(如2 mm)。但有时候可能太小导致CT扫描出的图像十分模糊,放射科医生也很难定义出确切的数值,就可能报告为“太小而测量不到”。出现这种情况时,在eCRF表上记录上一个数值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放射科医生认为病灶可能消失了,那也应该记录为0 mm。如果病灶确实存在但比较模糊,无法给出精确的测量值时,可默认为5 mm。(注:淋巴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因其正常情况下一般都具有可测量的尺寸,或者像在腹膜后腔中一样常常为脂肪组织所包绕;但是如果也出现这种无法给出测量值的情况,也默认为5 mm)。5 mm的默认值源于CT扫描的切割厚度(这个值不因CT不同的切割厚度值而改变)。由于同一测量值重复出现的几率不大,提供这个默认值将降低错误评估的风险。但需要重申的是,如果放射医生能给出病灶大小的确切数值,即使病灶直径小于5 mm,也必须记录实际值。

分离或结合的病灶:当非结节性病灶分裂成碎片状时,将各分离部分的最长径加起来计算病灶的直径之和。同样,对于结合型病灶,通过各结合部分间的平面可将其区分开来,然后计算各自的最大直径。但如果结合得密不可分,最长径应取融合病灶整体的最长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128

回复93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