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肌松药在ICU的应用实践指南

肌松药(NMBAs)在危重病人管理中是一只非常重要的药。但是在ICU中要做出一个是否在某个病人使用NMBAs确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因为以往这种药物的使用以个人经验为指导的要比循证医学列出的标准为指导的普遍的多。总的来说,强调一点,NMBAs的应用一般应在其他措施无效的状况下选择的最后手段。1995年ACCM 及SCCM曾经列出一个GUIDELINE《NMBAs在ICU中的应用指南》。2002年对此进行了重新的评估。我收集了一些资料,分别就NMBAs的生理学基础,药学、病理学基础、适应证、副反应监测及经济学等方面做一阐述,希望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指正和补充。
一、神经肌肉连接的生理学简介
神经肌肉连接的结构包括:运动神经末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突触后的肌肉终板。动作电位的兴奋转为递质的释放,穿过20nm的gap到达后膜,膜上的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s)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深入肌纤维。
而肌松药分为2类:去极化和非去极化。去极化极松药类似与ACh,占领ach受体,特征:①肌震颤后才出现肌松;②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不出现衰减;③不出现强直后增强现象;④抗胆碱酯酶药增强阻滞;非去极化肌松药有拮抗阻滞性质。非去极化也占领ach受体但不激动,竞争性阻滞剂。特征①阻滞前无肌震颤现象;强直刺激及“四个成串”刺激时出现衰减(fade);
②强直刺激后出现增强现象;③抗胆碱酯酶药可拮抗阻滞;④其他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增强作用。(续)

最后编辑于 2006-06-09 · 浏览 1.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