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矫正术
35岁女性患者,先天性左眼外斜视,拟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
手术过程记录:
1.结膜下浸润麻醉:利多卡因+肾上腺素于3点、9点处结膜下麻醉
2.内直肌缩短:于9点处水平剪开球结膜,分离球结膜及筋膜至巩膜面,用斜视钩向巩膜内侧探查寻找内直肌,分离肌肉周围组织(将内直肌完全游离,发现内直肌力量松弛),沿内直肌止端肌肉附着点处离断肌肉,肌肉断端缩短8mm后缝线固定于另一残端(带巩膜,避免缝线滑脱,整个过程避免牵拉扯肌肉,否则易形成眼心反射)
3.外直肌后徙:于3点钟水平剪开球结膜,分离球结膜及筋膜至巩膜面,用斜视钩向巩膜外侧探查寻找外直肌,分离肌肉周围组织(主任说外直肌未完全游离也可),沿外直肌止端肌肉附着点处离断肌肉,术中发现外肌离断后眼球即恢复正位(我考虑是外直肌力量强所致),故断端未后徙固定
4.缝合两端筋膜及结膜,双眼角膜映光正位,眼球活动尚可
思考:外直肌后徙后未固定是否存在隐患?
术中探查寻找肌肉时,发现该患者内外直肌先天性止端位置偏下,那么固定肌肉时是否需要将缝合位置稍上移?
术中探查寻找肌肉时困难(后来发现肌肉先天性位置异常),记住主要还是在距离角巩膜缘5.5mm(内直肌)、7mm(外直肌)水平位置上下寻找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