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在发展路径上时间差问题
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在发展路径上时间差问题
对于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路径上的时间差问题,从上海华山医院一个进修医生给健康报写信提问中,也可获得论证。
这个医生从华山医院进修回来,对颅内压高的病例都用到甘露醇+地塞米松。这个用法还写进教材。
医生进修回来,照样画胡芦用药,遭到药剂科配伍禁忌退处方。写信健康报求解答。报社请药学专家汤光解答,结果登在报纸。
我查遍甘露醇+地塞米松配伍研究文章,只有一篇报告。还是用三相图分析,什么条件在曲线下不溶解结晶,什么条件下能溶解。
这个文章对临床还是𣎴能解答。
过去几年,再回顾,应该归到两个学科不同时期发展路径不同,可以获得较为满意解释。
这些思路对当前处方审核有一定参考意义。
附:
当年 记录:(继续教育教材,第十二节,其他类,6条:地塞米松--点评2:)
点评2:
地塞米松(DXM)与甘露醇配伍:
临床应用广泛,咨询也多。[376](全国医院药学学术会议,1997年12月,94页)上海嘉定中心医院实验研究,(仅见此一文):两者临床配伍有意义,理化上文献列为不合理,本文从三角度分析:PH对DXM解离行为:PH<4.5,DXM析出不溶性盐基,PH>6.0,稳定,甘露醇PH4.5~5.5,尚不影响DXM稳定性,但出厂输液PH于下限时应慎用。DXM加入对甘露醇稳定性:室温下甘露醇置开放,半封闭,相对封闭体系中。开放体系2分钟析出结晶,半封闭(泄漏)25小时后析出结晶(快慢与泄漏程度有关);相对封闭,7天甚至更长时间稳定。因此认为:温度、浓度一定时,体系蒸气压变化是甘露醇相对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体系泄漏是蒸气压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实验剂量DXM的加入与否相对无关。DXM微粒测定
结果表明:≥10ηm微粒较少,≤5ηm微粒较 多,尤其结晶后复溶,澄明度明显下降,肉眼可见大量的不溶性异物。此外,甘露醇结晶纯度、输液剂的检漏,小针剂微粒控制,亦应引起重视。
健康报2004,7,1(8版)“地塞米松能与甘露醇合用吗”一文,专题回答一神经外科医生对此的提问:临床多年习惯将地塞米松加入甘露醇用于脱水治疗,
华山医院徐启武教授主编的《临床颅脑病学》858页也明确提出“可将地塞米松5毫克置甘露醇内静滴,每6-8小时一次”。但本院药师指出两者在256种配伍表列为禁忌。报上回答: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地塞米松条”用法与用量:危重疾病一般剂量2-20mg,以5%葡萄糖稀释,可2-6小时重复给药至病情稳定,但大剂量连续给药一般不超72小时。同时请教256种表编著汤光教授,回答:要注意配制方法,正确方法,将地塞米松加入甘露醇后摇匀,如液体澄清,可输注,如有结晶析出,不可用,当地塞米松剂量较大,在甘露醇中浓度较高时容易析出结晶。文章同时指出:用药须知前言已写明:卫生部要求各类药品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作为各省药政部门管理药品的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因此具有最权威的意见,建议临床认真按药典规定掌握用药,既保安全,又可避免医患矛盾,也是解决矛盾最科学、最具权威的性的依据。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