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发展及总结
 執著 +2 丁当
執著 +2 丁当一、益生菌的定义及命名
二、益生菌发展历史
三、常见益生菌介绍
四、国内外产品分析
生菌(菌种)定义
我国未在普通食品的标准或规范文件中制定益生菌的定义,文件中一般采用菌种的概念,以避免使用益生菌一词给消费者带来的错误的引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征求意见的《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生产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给出了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的定义为:可用于食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经发酵、富集、干燥或不干燥、混合或不混合、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原料制剂。
我国法律规定只有保健食品可以声称特定的保健功能。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19年发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给出的益生菌定义为: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该文件给出的定义是参考国际上对益生菌的定义而给出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在2002年发布的《食品中益生菌的评价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中给出的益生菌定义,即: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能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
细菌命名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典》(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的规定,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所谓“双名法”就是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写,即使种名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种名头一个字母也用小写。细菌的中文译名与拉丁名正好相反,将种名在前,属名在后,例如: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菌)。
菌株(strain)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性状应完全相同,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菌株的名称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用地名或动物名的缩写加编号作为菌株名。
二、益生菌发展历史
1857年,酸牛奶中巴斯德发现乳酸菌。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理处乳酸球菌。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塞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菌,发现其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5年,保加利亚斯塔门-格里格罗夫从酸奶中分离保加利亚乳酸菌。
1908年,俄国医学家伊利亚·梅契尼科夫(1845-1916)发现住在里海山脉的保加利亚人寿命都非常长。这些保加利亚人都喝了一种发酵酸奶制品,提出“酸奶长寿”理论。他也被称作“益生菌之父”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
1953年:德国细菌学家Werner Kollath第一次使用了“益生菌”这个名词来称呼为营养不良的病人开出的有助于恢复健康的各种含菌补充剂。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提出了有效的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
1983年:美国两名教授分离出LGG(鼠李糖乳杆菌)并申请专利。LGG活性强,耐胃酸,肠道定植。
2002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起草了《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被各国管理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采用。
2010年,在《肠道》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性评论文章发现,相对于安慰剂参照组或不服用益生菌的参照组,益生菌确有帮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
2011年,我国2010年和2011年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并在随后几年以公告形式对名单进行了增补。截止2021年,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包括了35个种或亚种。
益生菌生理活性菌或死细胞(包含代谢产物),摄取后可改善粘膜表面菌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我国批准的益生菌菌株
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
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发酵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费氏丙酸杆菌谢氏亚种、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乳酸乳球菌双乙酰亚种、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清酒乳杆菌、产丙酸丙酸杆菌、小牛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凝结芽孢杆菌、弯曲乳杆菌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两岐双岐杆菌、婴儿双岐杆菌、长双岐杆菌、短双岐杆菌、青春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