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不能与抗生素同服,可不一定!

问题:益生菌能不能与抗生素同服?@丁香通讯员
就这个问题,询问了身边的几位药师,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不可以,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但真的如此吗?指南[1]指出,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同时,冯东华等人[2]为评估市场常见益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耐药情况,从9种益生菌制剂中分离培养出20株益生菌,采用浓度梯度试条法(E-test)测定益生菌对16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细菌类益生菌对一些口服抗生素敏感,其中枯草芽胞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12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屎肠球菌只对5种抗生素敏感,而真菌类益生菌如布拉酵母CNCM I-745则对16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这为临床上益生菌与抗生素能否同时服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可见益生菌制剂品种众多,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事物。看来我们得重新认识一下益生菌制剂了。

一、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是微生态制剂中的一种。正因为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使得很多人认为抗生素可将其杀死,其实不然。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活的微生物不仅仅指的是细菌,二是要明确抗生素的概念。

二、益生菌的分类
益生菌按菌株来源和作用方式可分为原籍菌、共生菌和真菌。
1、原籍菌来源于人体肠道菌群,作为肠道有益菌,可直接补充原籍菌数量而发挥作用,多为产乳酸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
2、共生菌来源于人体肠道菌群外,与人体原籍菌共生并促进原籍菌生长、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是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如芽孢杆菌、酪酸梭菌、枯草杆菌等;
3、真菌制剂主要为布拉酵母菌,从东南亚荔枝和山竹中分离得到。本品口服后不会在肠道内定植,产生一过性的微生态调节作用。正因为布拉氏酵母菌是真菌制剂,所以对抗生素不敏感。
按菌株的生存条件可分为厌氧菌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和需氧菌 (枯草芽孢杆菌等)。需氧菌可消耗氧气,为厌氧菌营造厌氧环境,促进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如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组方特点就是厌氧菌与需氧菌互相组方。

另外、据菌株的差异可分为多联活菌制剂和单菌制剂。目前,我国上市的益生菌制剂共有36个,儿童专用药品2个(如妈咪爱),含有单一菌种成分的有23个产品,含有2种菌种成分的有4个产品,含有3种菌种成分的有8个产品,含有4种菌种成分的仅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种[3]。复合菌种较单一菌种更具优势,原因是复合菌制剂可保持相对稳定,在人体微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大的缓冲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专家共识[4]指出,合理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可以单独应用活菌制剂,推荐数种活菌联合应用。
三、益生菌的特点
与化学药物不同,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并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不同的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剂量不同,甚至同一菌株针对不同的疾病所需的剂量也可能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评价。
菌株 (strain) 是指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 也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如青春型双歧杆菌DM8504株等。益生菌药物的剂量以每剂含有的细菌菌落数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 表示,CFU相当于活菌的数量。益生菌的补充剂量通常限制108~1011CFU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在此范围内,剂量越高,效果越好[4]。但益生菌不同菌株、剂型的最佳剂量并不明确,需做进一步研究。
四、益生菌的合理使用
1、药物联用
除了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制剂,大部分益生菌对抗生素敏感,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宜间隔2-3小时;一益生菌制剂不宜与收敛吸附剂成分同时使用,如蒙脱石散、铋剂、活性炭等。
2、贮存条件
除地衣芽孢杆菌、酪酸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可常温保存外,其他肠道微生态制剂需低温保存,注意避光、密封。另外,开启后的益生菌制剂稳定性差,活菌与辅料与氧气接触后会导致活菌死亡及辅料氧化,因此在服用时方可开启益生菌制剂包装。
3、服用时间
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多,益生菌易被胃酸破坏,最好在饭后20分钟后服用,饭后胃酸浓度降低,更有利于让活菌顺利到达肠道发挥作用。但布拉氏酵母散可在任何时间内服用,但为取得速效,最好不要在进食时服用。另外,益生菌应使用水温不宜超过40℃的温开水送服,以免破坏活性。
国内常见益生菌制剂[5]

参考文献:
[1] 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王文建,程茜.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年10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01):20-23.
[2] 冯东华,郑钟立,林勇平,范婷婷,蒋月婷.益生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0):1176-1180.
[3] 赵紫楠,陈丽,金鹏飞,李可欣,田超,胡欣.益生菌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21,30(08):96-102.
[4]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08):953-965.
[5] 陈洁,程茜,黄瑛,黄永坤,黄志华,楼金玕,舒赛男,王宝西,王文建,武庆斌,张琳,郑跃杰.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02):81-90.
首发于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