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线粒体功能的技术手段
研究线粒体功能的技术手段
增加线粒体数量的调节机制 非直接影响线粒体,而是通过增加线粒体数量与活性,进而增加内膜表面积,增加ATP的产生。利用PPCIα蛋白相关调控机制,来调节线粒体的数量。PGCIα能结合调控NRF1/NRF2、ERRS、CRER1、FOXO、PPAR等多种蛋白。其中NRF1/NRF2能够调控表达多种多肽靶向线粒体,eg:POCG(DNA聚合酶)、DNA解旋酶,其对线粒体分裂生成十分关键。研究表明比格列酮、罗格列酮等抗糖尿病药物,可激活PPAR从而增加PGCIα表达上调,致使线粒体数量增多。另外,使用SIRT1活化剂通过去乙酰化激活PGCIα,从而增多线粒体数量。或者通过抑制线粒体合成抑制通路,增加线粒体数量,如低氧诱导因子。
线粒体数量的动态平衡 为适应不同生理功能,细胞内不同区域能量需求不同,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的方式,动态变化适应机体需求。当分裂速率>融合速率,则线粒体数量增加;融合速率>分裂速率,则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其中Drp1、Fis1酶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而Mfn1、Mfn2参与线粒体外膜融合,OPA1参与线粒体外膜融合。可以通过调节分裂融合相关蛋白,来调节线粒体的数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加强对线粒体质量的把控 加强对线粒体质量的把控可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的手段来实现,研究表明增强线粒体分裂的药物可能会增加受损细胞器的清除,增加自噬,减少炎症的发生,一种较好的治疗策略。本文介绍了两种方式:AMPK活化,从而增加对Drp1招募,使线粒体分裂,自噬;尿素A刺激自噬的发生,增加肌肉的功能。
利用线粒体使细胞致死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与死亡调控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其很多特性使其可作为靶点,致死癌细胞、寄生虫。其缺陷是可能导致无选择性的杀死正常细胞。所以,要利用正常细胞与需致死细胞中线粒体之间的差异部分,作为靶点,结合抗癌药物进行治疗;或者通过耗尽抗氧化剂、增加ROS产量,使细胞氧化损伤,从而致死。
线粒体作为信号中心 线粒体能向细胞其他部分发出信号,如ATP/ADP、ca2+、NAD+、ROS、代谢物等,如ROS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信号,调节这些信号也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手段。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