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术后感染药学会诊病例小结

40, 叙事药学-总40)-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32)(311-320号)319号
2024-07-19
胰腺术后感染药学会诊病例小结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辛学俊 主任药师
2018-06-05(初记录)
2018-10-25整理
当前,国家卫健委发出《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此次通知重点强调,加快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与诊疗团队的建设。转变以行政部门干预为主,转变为多学科专业协作管理为主。完善多学科诊疗体系。(2018年5 月21日中央电视台)【1】。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主任提出:建议由感染科医生来牵头,联合我们的临床药师、细菌室等多科联合来总结经验。提出更加合理意见,指导临床使用。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张波教授指出:对于抗菌药物管理,它的内涵不是停止、限制使用抗生素,而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现报告本院医药联合救治1 例重症感染的成功病例,与大家分享。
1, 病情简介
女,32岁,产后3个月,体检发现“胰腺占位”7月余,胰体尾+脾脏术后1 月,发热,入院,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于2018-04-23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予头孢他啶2.0,BID,静滴,奥硝唑针预防感染,奥曲肽抑制酶分泌,奥美拉唑制酸,及其他对症治疗。术后当天发热,炎症指标升高,伴腹泻,心率加快,4月25日,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2.0,bid,静滴,+奥硝唑0.5,bid;联合抗感染;4月26日,腹泻20余次,高热,改舒普深2.0,q8h,联合奥硝唑0.5,bid抗感染。心率快,达150次/分,转入ICU。4月24日,腹部CT检查,示腹腔少量积液,两肺感染。4月26日,送检(1)血细菌培养;(2)导管细菌培养。4月27日 ,ICU停奥硝唑,改莫西沙星0.4联合舒普深2.0,q8h;4 月28日,发热,渐上升。4月30日,39.4℃,得细菌培养回报:2 份送检均示“金葡菌”,MRSA(+),喹诺酮类耐药,改用万古霉素,1.0,q12h,静滴,连续3 天后,仍发热。4月30日,邀请临床药学会诊。汇总各项检验指标,白细胞数回顾,见图1
2, 临床药学分析:
2,1,胰腺术后发热,经舒普深2.0,q8h+奥硝唑BID,后以莫西沙星+舒普深2.0,q8h抗感染,疗效不佳。现根据4月30日2 份细菌学报告,金葡菌(MRSA(+),改用万古霉素,1.0,q12h抗感染治疗3天,疗效不尽人意。万古霉素评估,应使万古霉素治疗达5-7天,方可准确。目前治疗还是使万古霉素达到5天,剂量可改1.0,q8h,观察疗效。
2,2,查看病人,主诉,没发热,感觉稍舒服,一发热,难受。作患者安慰。
2 天后,(5 月5日)回访:患者自我感受,病情没有大改善。体温图,有达39℃以上2次,检验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稍有下降。设想再观察1-2天。但过几分钟,又接主管医生电话,患者又现高热。电话中与医生讨论,认为“混合感染”可能性较大,拟提前调整方案,更改强有力抗阴性菌兼抗阳性菌并举措施,在选用“舒普深+奥硝唑”还是“泰能”方案中,经讨论选定“泰能,0.5,qid”+万古霉素,1.0,q8h联合,双管齐下措施。
5月8日,回访,病人自我感有好转,体温有下降(38℃)。历史回顾,总体治疗有效趋向。当晚,接电话汇报:胰液细菌培养报告:肺炎克雷伯菌,(ESBL(-)),药敏试验:全耐药。证实混合感染判断。
5月9日,回访,体温图下降趋势,发热间隔拉长,
5月10日,回访,体温图下降(见图2),发热间隔拉长,患者自我感觉好多了,能下床走几步。
5 月27日,早上6:00,回访,护士(姜某)报告,患者转38床,5月20日出院,没有发热。5月23 日重入院,5月24日(上周五),白细胞11000多,5 月26日(上周六)白细胞:10200。查取:体温图(图3),出院录,入院录,化验单(表1)。二次入院录示: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8.9℃,诊断:胰瘘伴感染,腹腔镜胰体尾+脾术后“收住入院。5月24日(晚上首次),抗感染用药:舒普深2.0,q8h,静滴(0.5h);奥硝唑,0.5,bid,静滴.
5 月30日,回访,主管医生介绍:此次发热,主要是引流不畅,引起发热,B超示仍有积液。查看病人,气色精神好。体温正常。
6月4日,回访,病人已出院(5月31日),打印出院录。
3,讨论分析
3,1,本例系胰腺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在获取血和导管细菌培养示“金葡菌”(MRSA(+)报告后,应用万古霉素,1.0,q12h抗感染治疗3天,疗效不尽人意的情况下,邀请临床药学会诊。临床药学的分析思路,须用尽抗G+菌方案之潜能,方能作下一步决策治疗方向。遂加大万古霉素剂量,加强动态观察。2 天后,患者自我感受,病情没有大改善。在拟再观察一天的指导思想下,刚离病区,又接主管医生报告患者出现发热,医药讨论,当机立断,提前介入重拳出击抗混合感染措施,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泰能),严密观察治疗反应,控制感染获成功,病原学报告证实混合感染。。
3,2,前期应用抗G-菌的方案,其抗菌强度并不强大。舒普深(规格:05:05)2.0,q8h, 静滴0.5h,计算其药动学药效学参数(% T>MIC),仅为头孢哌酮1克剂量,其% T>MIC=53.75(敏感菌级)(MIC=16)、31.875(中介细菌级)(MIC=32);8.125(耐药菌级)(MIC=64)【2】。按抗菌药物显现抗菌有效性基本要求,应使% T>MIC≥50%上【3】。该病例如此重症感染,该剂量按中介及耐药菌感染所获得的% T>MIC值(31.875(中介菌级);8.125(耐药菌级)与50%要求相差甚远,自然不可能显示治疗效果。
3, 3,在细菌培养报告金葡菌后,本例抗感染措施正确,但评判涉及万古霉素剂量和疗程两大要点。住院医生曾提问,是否有混合感染可能,药师的回答是“让治疗反应来决定“。后续结果证实,万古霉素足剂量下,疗效并不尽人意,果断调整治疗方向,且措施强大有力。
这类病例,抗感染用药,努力用原研药物,用足剂量,用药方案,拟采最前沿的理念,使其设定的构思达到最大优化效应,以避免临床思维出现误导或偏差,需要多学科协作管理,符合国家卫健委发出提出抗菌药物管理新政策【1】
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 。
【2】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课题组,2016年台州市科技项目,编号1601KY29,《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微泵3小时静脉给药的临床疗效和经济学评价》课题小结(一稿)。
【3】辛栋轶 林峰 谢觉醒,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和经济学评价,《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1):110-114;

图1,白细胞数回顾(4-26至5-2)

图2,患者体温图

图3,患者二次入院体温图
表,检验记录

最后编辑于 2024-07-19 · 浏览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