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例催眠治疗焦虑症的案例
从5岁开始,父亲外出打工一段时间,母亲被传与她的一个远房表叔有暧昧关系。至此以后父亲少有好脸色,经常喝酒,无故发脾气,骂她和她母亲,说要杀了她表叔。每次她都非常害怕,生怕爸爸冲动之下出事。这种恐惧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十多年。2009年开始经常感到胸口有压抑感,2012年12月遭遇失恋,症状开始加重,心慌失眠。2013年3月在抚州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焦虑障碍,服用盐酸舍曲林和阿普脞伦,阿普脞伦服用一个月,舍曲林用了四个月,胸闷失眠的状态缓解。本来还要服用几个月,案例自行断药。半年后症状再次出现,没去理睬,2014年4月感到受不了,专程到清华大学玉泉(清华第二附属医院)治疗,服用西酞普兰和奥沙西泮,三个月后改为盐酸帕罗西汀和奥沙西泮,帕和奥。服药一段时间后有所改善,效果仍然不如以前。主治医生建议去做心理辅导。
案例主诉症状发作时期的状态:
个性胆小敏感, 一点小毛病就害怕,心慌不安,小时候生病就会问我妈我能不能好。
大三下学期年底和男友分手,为转移注意力,开始努力学习,认为整天都应该用于学习。有一天早上没坚持早读,就非常焦虑,自责,觉得自己不能松懈,然后胸口开始压抑,后来越来越厉害。
去学校的咨询室咨询过,心慌不安感觉少了,但胸口压抑没什么变化,还是难受。
很想找回原来的奋斗状态,找不到。瞻前顾后,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接着就开始自责,开始恐慌不安然后就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看励志书籍、励志讲座,没想到越看越恐慌。一直持续到2013年3月,实在受不了,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而且失眠,只能去开药。
服药三个月后,我觉得慢慢好起来了,此后状态一直很好。但学习效率不高。八月份英语六级考试没过,担心那种焦虑不安的感觉又会来,然后就真的来了。焦虑的不是具体什么事,而是心慌的感觉,很难受,找不到什么原因。好无力。
每天持续关注这种感觉。不愿意关注,但胸口的持续难受不得不让我关注。别人介绍我尝试森田疗法,顺其自然接纳,不去理睬。但我没法做到,胸口一直梗压着难受,没法不理睬。心慌、胸闷,我快被折磨死了。把焦虑问题解决了,我就没问题了。
以前中学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这种感觉,但那时没太注意。就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不安感失眠的时候最强烈。整天胡思联想 把未来的事情往坏处想。总是想哭,但经常哭不出来。一直困扰于这种不安,恐惧感。很想摆脱出来。
第一次接待:案例讲了上述经历,跟她交流下辅导和催眠的一些常识,注意事项,做了催眠灵敏度测量和放松,案例属于一般灵敏度群体,在可催眠的范围。案例对催眠放松也感到舒适,愿意接受催眠。决定在第二次用催眠来做。案例问,药物的服用是否同时进行?回答西药可以同步使用,不冲突。催眠的这段时间内不能饮酒。
辅导理念: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人在成长经历中遭遇到挫折事件打击后,产生大量淤积的负面情绪,未得到释放而造成的,在大量负面情绪的作用下,人的思想观念会变异扭曲,形成错误的认知。将过去的事件重新拿出来面对,宣泄,重新认知,人的心理问题将缓解,扭曲的观念、个性也会还原。
一般的心理咨询,由于案例处于理智当中,很难放下面子讲出内心的故事,这是亚洲人的文化特色,好面子。咨询师往往需要制造足够的安全感,案例才能一点一点的往外吐,并且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谎言掩饰等防御阻抗行为,使得咨询过程一拖再拖,无限延长。消耗巨大的时间和经费,也使得心理咨询变成贵族化的奢侈行为。许多人由于耗不起,中途脱离。
《催眠大师》中徐诤说的一句话:催眠的最大优势,是让案例在治疗过程中,暂时忘记你是医生的身份。从而放下理智和面子,将心里压抑久远的事件讲述出来,以便进行修复。用催眠最擅长的记忆回溯技术,将案例导入催眠中后,案例能身临其境地回到当初的记忆场景,进行各种修复工作。
下图为神经症的形成模型假说,本人原创。亦是按照这个形成流程来实施心理辅导。

附件:第一次接待的测量量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