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Vemurafenib上市啦!—— 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福音!
这一结果的宣布得益于2011年6月于新英格兰杂志上发布的一篇文章的推动,该文题为:Improved Survival with Vemurafenib in Melanoma with BRAF V600E Mutation (N Engl J Med, 364(26), 2507-2516)。

这篇论文公布的是一项以FDA此前批准的治疗黑色素瘤的唯一标准药物达卡巴嗪(Dacarbazine)与Vermurafenib进行比较的随机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有675位经cobas® 4800BRAF V600 试剂盒测试确定为BRAF V600E型突变(600位发生了谷氨酸与缬氨酸的突变)的晚期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Vemurafenib组(960mg口服,bid)和达卡巴嗪对照组(1000mg/m2,每三个星期静脉注射一次)。主要观察终点是OS和PFS。次要观察终点包括缓解率、缓解时间,以及安全性。
在Vermurafenib组和Dacarbazine组,6个月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4%和64%;疾病反应率分别为48%和5%;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的估计值分别为5.3个月和1.6个月。在主要观察终点和次要观察终点的比较中,Vemurafenib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可能是由于Vermurafenib组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和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存活,作者并未公布总生存的数据比较。
个人觉得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有:
1、Vemurafenib组有12%的患者发生2-3级皮肤鳞癌,有2%的患者发生角化棘皮瘤。其他的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关节痛、光敏性皮炎、乏力。大约有38%的病人因为不能够耐受副反应而需要减量。

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皮肤癌变,虽然文章中提到:这些患者最终通过手术治愈,但是——对于这一小分子靶向药物来说,其致癌效果还有待长时间的考察?该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是否也激发了肿瘤生成的信号通路?
对于这个问题,Nature 2010年的一篇文章做出了如下图的猜测:

然而,对于RAF抑制剂为何反而激活下游信号的研究,一定会是从此以后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2、虽然该临床试验针对的是BRAF V600E型突变的患者,但是对于Vemurafenib组中最后证实为BRAF V600K型突变的患者,40%(4 of 10)获得疾病缓解。
因此,虽然90%的BRAF基因突变为BRAF V600E型突变,另外10%其他类型的突变的患者,他们应用Vemurafenib的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3、虽然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只有黑色素瘤患者的一半左右,但是罗氏公示推出了方便易操作的基因检测试剂盒,势必让这一新药备受亲睐。
背景回顾:
搜索园子里面关于黑色素瘤的帖子,其中最精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名“tangdl2000”的战友,在2010年8月发的一篇帖子“【NEJM】转移性黑色素瘤分子治疗新方案细节公布”该文的地址是: http://news.dxy.cn/bbs/thread/18107626?keywords=PLX4032#18107626
该资深战友首先汇报了Vemurafenib(PLX4032)治疗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

然后应用NATURE, CELL等顶尖杂志,图文并茂,全面而有重点地阐释了有关黑色素瘤的机制,并做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让我十分佩服和深受启发。

以上,算是对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小结,欢迎探讨、补充和交流,跟进关于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
最后编辑于 2011-10-26 · 浏览 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