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戾气学说”溯源
周正国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大连116011
摘要:“戾气学说”本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六淫邪气为致疫之由,虽未出《内经》之藩篱,但未免偏颇。而自清代医家吴有性创立了温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诸多学者和医家皆认为“戾气学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内经》,是一种全新创造性的病源学说。诚如医家能伏案细研《温疫论》一书,即便以一己之见,亦能明了吴氏乃依据《内经》的理论,才有此震聋发聩之声。本文对中医病因学中的“戾气学说”溯本求源,以求同道斧正。
关键词:戾气学说 温疫论 内经
[Abstract] Epidemic Causative Factors is stemmed from the Huangdi Neijing.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ake “Liu Yin Xie Qi” as the cause of plague for granted. This opinion has not gone out of the scope of NeiJing, but rather biased. Youxing Wu, a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born in Qing Dynasty, founded “Epidemic Causative Factors”. Many scholars and physicians believe Wu’s “Epidemic Causative Factors” has been completely divorced from NeiJing and opened up a new etiology. This article aimed to trace the origin of “Li Qi Theory” and open for any criticisms from all the physician colleagues.
[Keywords] Epidemic Causative Factors; Plague Theory; Neijing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界对疫戾之气理论的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几年的“非典”,”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流”,全世界对中医学的“戾气学说”理论倍加重视。但对“戾气学说”的源流依然有诸多异议。特别是对清代医家吴有性《温疫论》中提出的“戾气学说”的源流,更是争议颇多。今归纳阐释坟典之书《黄帝内经》中关于疫戾之气理论的论述。以探吴氏“戾气学说”之源。
1、病名病因
“戾气学说”是秉承《内经》中“邪气”理论而创。戾气是致病“邪气”的一种,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病名有“疠气”“疫疠”“大疠”等,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多认为是因“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为六淫邪气非时而感。仅吴氏认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气”,非六淫邪气,乃是致疫之杂气。因其为病,长幼相似,远近咸若,沿门阖户,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多有坏证、变证和逆证。并且吴氏指出戾气是非人们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毒气。如《温疫论?杂气论》:“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无嗅,何能得睹得闻”。疠气比火热等六淫邪毒之力更强。《温疫论?原序》“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所以他在《温疫论?原病》中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据此可知,温疫与一般外感的区别,关键在于病因有疠气与六淫之不同[1]。能明确这一点,既对临床诊病和用药十分重要,也是温疫论的巨大进步。
2、病机病位
“戾气学说”的病机:禀赋薄弱,正气亏虚,戾气乘虚借口鼻等道侵袭人体,邪气匿伏于膜原,以致阴阳失调、上干于上焦之隔膜,中伤及中焦之胃肠,下损及下焦之肝肾,最终导致耗伤气血,甚则阴阳亡失。形之不存,神何以附。
膜原为疫疠之邪气寄居的场所,是病位之所在。膜原之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及《素问?疟论》:“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膜原”。这两篇论述均提到了膜原。其涵义正如唐代王冰所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元代时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则认为:“堂膈幕膜之系附著脊第七椎,即是幕原也。”但以上所论之膜原,皆指胸膜或膈肌之间的部位。吴氏对其涵义已有发挥,如“邪去表不远,陷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指明疫疠之邪在半表半里之位[2]。吴氏所论膜原虽与《内经》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大体类似,均为非表非里或表里交接之处。
3、传染性和流行性
早在《素问?刺法论》中:“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指出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体液、食物等多种途径而传播,由口、鼻等器官进入体内。吴氏承其衣钵,并有所发挥。在《温疫论?原病》:“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戾气肆虐之时,传播迅速,疫疠所涉及之地,无论男女老幼,体质禀赋强薄,接触疫疠之气者“皆相染易”。说明疫疠之气的传染性较强和流行性较广。任老认为其侵入之途,一是由皮毛,从玄府而入,肌表受之;二是由呼吸道而进,肺卫受之;三是从口而犯,进入中焦,脾胃受之。疫毒进犯人体主要是因正虚于内,卫虚于外(表),营虚于血,造成三维防御系统缺欠所致[3]。
4、临床症状
《素问?刺法论》曰:“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疠气种类繁多,但一种疠气只能引起一种疫病。而每一种疫病不论年龄,不论性别,症状多相类似。因疫疠之邪气毒力颇强,潜伏期较短,常夹火热、湿毒等秽浊之气侵犯人体,比一般邪气致病性更强,甚至触之即病。故都具有发病急骤、来势较猛、病情危重的特点。临床多见患者发热,且热势较高,并伴有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致病后,极易伤津、动血、扰神、生风,亦易损害心、肾、肝等重要脏腑。若不及时救治,易致病情险恶,甚至死亡[4]。
5、“戾气”致病的特异性。
《素问?刺法论》中有假令甲子、丙寅、庚辰、壬午、戊申刚柔失守,若干年后可依次化为土、水、金、木、火疠。是从五运六气的角度阐释疫疠之气的多样性。在这方面,吴氏的论述更为详尽。在《瘟疫论》中涉及到诸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等现在我们可以明确认识的多种传染病。并指出一种杂气只能引起一种疾病,故有“一病一气”之说。“为病种种,是知气不一也”,“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诸病焉”(《瘟疫论》)。对其杂气致病的散发性吴氏在《温疫论?杂气论》中云:“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杂气致病的散发性。虽然当时的时代没有传染病的个案报告,但已经认识到了传染病的单一发病,并且强调不要因为是单一发病而出现误诊。
6、正气在“戾气”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人体的正气是《内经》中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重要前提。《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强调只有人体正气存内,才能避其疫疠之邪气,不受其病。吴氏亦非常重视人体正气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如《温疫论?原病》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人体正气充盛,杂气不犯;正气亏虚,杂气通过口鼻,乘虚而入,致人发病。并进一步指出饥饿、饮酒、劳碌、忧思、气怒等皆是造成本气虚弱的重要因素。如《温疫论?原病》:“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以鲜明的实例说明发病与正气强弱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吴氏的“戾气学说”在病名病因、病机病位、传染性和流行性、临床症状、“戾气”致病的特异性、正气在“戾气”致病中的重要作用等多发面与《内经》渊源颇深。故说吴氏的“戾气学说”渊源于《内经》毋庸置疑。但值得说明的是吴氏能秉承先贤之学,而不落窠臼,发前人之未发,推陈出新,可为后世之楷模。
参考文献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33
2、张霆.戾气为患,邪伏膜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3):59
3、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
4、胡冬裴.戾气学说与萨斯病毒的连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8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