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水各有四态,灵活运用即可准确定位经方方证

何曰四态?急逆、虚实是也。急者循行而进之谓也,逆者却行而退之谓也,虚者亏而不足之谓也,实者盈而有余之谓也。
我们以气血水三物分析病机变化的时候,气血水各有四种状态:急、逆、虚、实。
“急者循行而进之谓也”,急是气血水这三种物质循着他们在弹性自适应系统中原本应该遵循的途径运行,但运行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导致了阻遏熵增的 现象,因而更加亢奋急迫,这属于四态中的“急”。人身上之气血水都有从脾上输于心肺,然后宣发布散到全身的趋势;同时也借肺胃肃降之气,通过腹主动脉从上往下的波动传导,带动气血水从从到腹到下肢的趋势。二者总体而言,都是以腹中为中心,向外周的布散。气血水以以这个趋势运行的方向没有改变,但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阻遏熵增,从而使气过于急迫亢进,就是“急”。
气血水运行为什么会急迫亢奋,如果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运行通畅,是不会发生急迫的,只有阻力增加时才会产生急迫亢奋的现象。比如你拿一个塑料水管子往外呲水,就比如说洗车吧,如果嫌水压不够想增加水压,就可以把管口捏扁,使水喷出管口时受到更大的阻力,则水流的冲击力就会加大。气血水发生急迫的现象也是同理。
一旦有阻遏,气血水自然就会增加运行的力量以求打通阻遏,这个过程中就会有熵增发生,所以气血水出现“急”时一定会出现症状,如气急则发热汗出,血急则疼痛,水急则无汗等等。本质上的急都是正常运行通道上力量的增强,通路上有阻塞,同时伴有熵增。
所以说构成气血水的“急”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①原循行方向不变,但运行力量的增加;
②运行通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阻遏;
③一定伴随有熵增。
“逆者,却行而退之谓也”,却也是后退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退”与“却”已经合为了一个词“退却”。和“急”相反,逆是气血水正常由内到外、由里到表布散力量的不足和衰退。急和逆都是以正常状态为参照的,正向运行增强为急,正向运行减弱甚至出现逆行为逆。
气血水运行的逆,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种:
①气血水正向运行的不足,导致外周弹性自适应系统血液、组织液、能量灌注的不足,从而出现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腹胀、下利清谷、不欲饮食、脉微细等症状。
此时,虽然存在气血水正向灌注的不足,但仅仅是导致了外周弹性自适应系统中纤维网络通道的代偿性挛缩,尚未导致出现气血水明显的逆向运动。
②气血水出现了明显的逆向运行,这种逆向运行又分两种情况:
1、是上一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正向运行的不足,导致外周弹性自适应系统代偿性挛缩并形成了一种把气血水向内挤压的力量,该力量会逆这动脉系统向外的力量,尤其是逆着腹主动脉下行的力量向上冲逆,从而形成四肢厥冷伴呕逆、咽干、烦躁、小便不利、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现象。
2、由于病邪逆传或内陷心包,或厥阴风动上扰心包,引起了极内位(心和心包)的熵增,该上增本身作为一种继发性刺激,引起了全身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刺激挛引”现象,从而引动全身纤维通道从外向内的系统性挛缩,同时伴有气血水的逆行。这种情况发生时,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惊狂、卧起不安,甚至窍闭神昏,谵语遗尿,同时出现四肢厥冷等外闭的现象。
二者比较,虽然都有气血水的逆向运行和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向心性痉挛,但第一种情况是正向运行不足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种情况是内极位熵增刺激引起的全身性痉挛,病理性质不同,故临床表现和治疗思路都有很大的不同。
“虚者亏而不足之谓也”,虚就是少、不足,不够的意思,气血水在数量和功能上的不足称之为虚。这一观点和《内经·素问》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思基本一致,但与吉益东洞的观点形成很大的冲突。吉益东洞本人是否认虚实等概念的,他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毒,万病一毒,所以治病只需要攻毒而已,不存在虚证,也不存补虚的操作。但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辨证主张急逆虚实四态,等于是明确提出了虚实的概念。
“实者盈而有余之谓也”实,是气血水的充实,盈是满的意思,满是有余,和虚相反。
这四态的四个概念,了解气血水病机的核心。
心烦者物同其所在,而治方何异?以其态异之故也。
同一个心烦的症状,如果同属于气血水之一,而且病位也相同,但出现于不同的方证的话,可能就是因为急、逆、虚、实四态的不同。以下是举例:
栀子豉汤证热气见于外,身热烦热,或头汗出,是急而心烦也。
栀子豉汤证有身热、心烦、头汗出,是因为邪气胸膈部位,阻滞了阳气的向外宣发,阳气阻遏导致熵增后,就会出现“急”的现象,即阳气以更大的力量从胸隔向外透散,从而出现身热、烦热,头汗出等现象,所以是“急而心烦”。
白虎汤证,热气伏于内,口舌干燥或渴,其背恶寒,是逆而心烦也。
白虎汤证热气伏于内,等于是内位出现了熵增的现象,同时舌又为内极位,所以出现“口干舌燥或渴”。内位熵增,刺激挛引,引起全身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内向性挛缩,导致能量逆行,外周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背恶寒,所以这是一种逆而心烦的现象。
酸枣仁汤证,表里无热,不得眠,是虚而心烦也。
酸枣仁汤既非表热,也无里热,主要是心气、心血的亏虚,所以酸枣仁汤主治为虚烦不得眠。所以酸枣仁汤在临床中,主要用于左寸关脉虚弱无力的情况,若是弦滑有力的心烦失眠,则很难见效。但本方中有知母,可清阳明之热烦,有茯苓可导水气之上逆,所以如果左脉不足的情况下伴有右寸脉虚大甚至微滑,也是可以见效的。
承气汤,表里有热,大便硬,是实而心烦也。
承气汤主治阳明病胃家有实邪阻滞的情况,但承气类方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与胃中有实热、燥屎、血热等有关,这些都属于有余实邪,阻于胃肠,气火不能顺承下降,逆而上冲,扰心而烦的情况,所以是实而心烦也。
一烦之变,如此多端,万病之变虽难穷极,而要之不出乎三物之变也。
同一个烦的症状,因为急逆虚实四态的不同而属于不同的方证,甚至产生千变万化的变化。临床中面临的各种疾病虽然无法提前穷尽它们的变化,但总归可以落实到气、血、水三物的不同状态中,故曰“要之不出乎三物之变也”。
三物之变,三极之道也。
如前所述,三极是指证极、诊极、方极,囊括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而指导这三极的,就是气血水理论,故说“三物之变,三极之道也”。
以此推证,何病不分?证也者末也,物也者本也,不知其本,焉能分其末,自其思诸。
气血水的四态建立了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用它来分析症状,则任何貌似无典型方证的情况都能迅速掌握其本质。症状是现象,气血水是本质,如果不从本质上追求,单纯去纠结现象,那么必然得出错误的认识,也无法有效指导方证的选用。
“自其思诸”,《伤寒论·序》云“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我们不能做到生之知之,能多闻博识,也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