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老年期精神(心理)障碍概述 张培琰
回龙观医院 张培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医疗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老年人口(一般西方国家定为65岁以上,亚洲地区一般定为60岁以上)也就越来越多。一般认为,大于60岁的人占到人口总数10%的城市,即可称之为老年城市,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早已步入老年城市。因此“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已成为过时的概念。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就成了很突出、很重要的方面。如何使我们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良好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们的各器官、各系统建全,无重大躯体疾病及不处于虚弱状态;同时也包含了心理健康;这就是说不但不出现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障碍或疾病,而且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老年人不仅易发生各种躯体疾病,而且容易发生心理或精神障碍。老年人的精神障碍常比其他系统的疾病出现的早且较普遍,也可以是某些躯体疾病的前秦;此外,许多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可以互为因果,或相互制约。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问题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精神科医务人员本身的工作,而且也应得到一切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等人们的重视,而我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我们作好此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本文拟就老年期精神或心理障碍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老年人的心理学特征
1. 视觉和听觉的减退使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受到限制,在加之心理反应速度的减慢,使老年人活动受限,易形成孤独、少动,甚至有猜疑心理;在这种基础上易发生心理障碍。
2. 认知心理;记忆特别是近记忆的减退在老年人是比较明显的,尽管老年人的记忆功能仍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其储备能力还是有下降的。老年人的智力是有所减退的,但对60-70岁的老年人的影响并不显著,到了80岁则较明显。
3. 个性与社会心理:一般来说人们的个性特征还是比较稳定的,到了老年还是有些变化的。如一般的活动性、反应性及自控能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退,刻板性有增加的趋势。70岁以后的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倾向于缩小,应给以适当的社会支持。
4.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各种功能日趋老化,疾病也日益增加。健康状况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影响心理的老化过程,心理因素又对疾病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分类
老年期精神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 是既往精神疾病的延续:即他们在青壮年患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神经症等等,未能治愈,而延伸至老年期;
(二) 老年期特有的或主要见于老年期的疾病:
1. 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这组疾病的主要病理是脑萎缩。如老年性痴呆(阿尔采默病)、帕金森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等;
2.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这组疾病虽然也可见之于中壮年,但主要出现于老年人。
(三) 首发于老年的期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但有时可以首发于老年期。如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主要以偏执症状为主,较少见)、老年期情感性障碍(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为0.37%,尤以抑郁症多见)、老年期的神经症或其他心因性疾病(如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及疑病症等)、老年期睡眠障碍、老年期适应障碍、老年期慢性疼痛、老年期的性功能障碍及酒药滥用等。当然也包括在老年期发生的脑疾病(如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等)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诊断
1. 必须在完全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基础上,才可能诊断为功能性的精神障碍;但应注意有的老年人既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又有功能性精神障碍。此两者并不互相排斥。
2. 在搜集病史时,应注意病人的躯体状况及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相互关系、病人的人格和记智能的改变状况、病人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疾病的发病原因或诱因及病人的日常生活表现等。
3. 老年人的精神检查应重点放在病人的记忆、智能及人格上,心理测验对老年精神疾病的诊断也很重要。
4. 由于老年人的躯体症状或疾病较多,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务必认真进行;应重点检查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及脑地形图、头颅CT及核磁共振(MRI)等。
5.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主要是老年期器质性精神障碍与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之间的鉴别;例如老年性抑郁症往往人们以痴呆的假象(称之为假性痴呆)就应与老年性痴呆相鉴别,因为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完全不同。
其他是老年期器质性精神障碍之间的鉴别;如各类痴呆之间的鉴别、痴呆与谵妄之间的鉴别等等。在老年期发生的任何疾病往往带有老年期的心理卫生的一些特征;这点在对老年期各类精神障碍做出时务必注意。对老年期的各类障碍的诊断标准,应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二版的修订版(CCMD-2-R)为主要依据。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护理要点
(一)、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要点: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基本上类似于成年患者,但由于老年期心理、生理特点,因此对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患者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性。
1. 心理治疗:
(1) 尽管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但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也是必须的和有效的(不论是功能性的抑或脑器质性的精神障碍)。
(2) 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治疗不但需要有高明的心理治疗技术,而且要有更强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要注意辩明心理症状与躯体疾病的因果关系及相互的作用。
(3) 对老年人的心理治疗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应付应激的能力,促进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为了改变个性。因为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已经固定,是难以改变的。
(4) 心理治疗的方法应依据病人的病征和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使用目的性明确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提高应付应激的能力是比较适宜的。对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功能性症状的病人则可应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的认识方法,或应用领悟疗法去解决病人的内心矛盾。对痴呆病人主要应用行为疗法,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家庭职能进行培训,以帮助病人学习、记忆和技能的保持或有所提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5) 良好的治疗环境及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有可能,老年病人应尽量在家中接受治疗,以便于病人对环境易于适应,并能多得到家人的关怀和照料。应尽量让老年人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尽管有些老年人有些固执或困难,但多与他们接触及交谈,对他们保持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利的。在家中治疗,有利于老年人保持一些自我照料能力,生活方便,也对疾病恢复是有利的。对于那些确需住院的老年患者,医院应尽量改善环境,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最好住在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老年病房。
2. 精神药物治疗:
(1) 用药要有明确的适应症;
(2) 用药前详细的体检及实验室的检查,详细的追问病史,以确定是否有用药的禁忌症;
(3) 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医师必须熟悉其他药物与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
(4) 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缓慢,易导致蓄积中毒;因此用药的剂量应小,其治疗剂量一般为成人的1/3-1/2;如有条件;最好能做血药浓度的监测;
(5) 尽量选择半衰期短、抗胆碱能作用弱、锥体外系反应小及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不要多种精神药物合并使用;
3. ECT治疗:对严重的抑郁症,特别是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若身体情况允许,亦可使用无抽搐的ECT。但老年人的代偿力差,ECT的间隙期要延长至3-4天,次数一般不超过4-6次为宜。
(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护理要点:
1.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点:
(1) 体质差,储备力降低,易发生合并症,且易演变成重病;
(2) 容易发生褥疮、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及外伤、骨折等;
(3) 常常潜在一些老年性特有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前列腺肥大、肺气肿、白内障、动脉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等;
(4) 病人较固执、不合作、违拗,难以护理;
(5) 有时合并症不典型和症状多变,早期难以发现。
2. 护理要点:
(1) 勤于和善于接触别人是作护理的重要手段;
(2) 认真观察病人的表现,随时掌握病情变化,为治疗和扩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优美和安全的疗养环境;
(4) 加强心理护理;
(5) 注意安全护理:如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人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夜间);室内不摆放危险物品;一般不宜独居一室;对兴奋躁动者的保护性约束;注意饮食照料,防止噎食;洗澡入厕应有人搀扶;注意对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如体位性低血压、吞咽困难、尿潴留、便秘等);
(6) 认真作好生活护理;
(7) 预防合并感染:如注意冷暖、防止呛咳、皮肤清洁、床铺平整、空气流通及适度活动等;
(8) 根据病情,适当组织病人工娱疗活动,促进病人的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