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全自动分析的影响因素与临床应用
影响白细胞分析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按细胞大小依次分为小淋巴细胞(35—160fl);值细胞(90—160fl)或称单个核细胞区,也被称为中间细胞(MID),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核象左移或白血病可有的各阶段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大细胞区(中性粒细胞,160fl以上),图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但在操作时经常遇到干扰现象。
1、 胆红素增高时,白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图形是干扰图形。RM(多区域干扰)提示白细胞直方图35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中性粒细胞区域图形呈一条直线;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降低,与手工分类完全相反,与文献[1-3]报道相符。1例肝病患者胆红素增高,白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占87%,临床误认为白血病,但骨髓穿刺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所以白细胞分类时中性粒细胞区域呈一条直线图形,结果不可信,必须做镜检,但小儿例外。
2、 有时仪器受其他干扰(电磁干扰、堵孔等)也可出现RM(多区域干扰)的提示,白细胞直方图35fl前区出现狭窄尖峰,比如仪器附近有一台移动信号放大器,撤除后仪器恢复正常。
3、 近期输注了蛋白质或ATP的患者做白细胞分析,五分类机器不分类,三分类结果与图形相差较远,稀释后再做即可分类。
4、 异常球蛋白增多,如浆细胞疾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及某些原因不明疾病等异常球蛋白增多,白细胞直方图在35fl区域呈干扰图形,与文献报道一致[4]。
5、 在慢粒急变期白细胞总数太多,仪器无法计数,白细胞图形呈一长方形板块,不能分类。此时应将标本稀释后再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6、 某些人为的或病理变化干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情况:比如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巨大血小板,采血时由于技术原因造成血小板聚集或某些病理因素使红细胞膜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以至测检标本中有大量红细胞膜碎片等情况,均可使白细胞直方图在50fl以下区域出现一个或大或小的峰。因此当实验结果出现这种图形时,提示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均不准确,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进一步检测。
(1) 当白细胞计数结果超出本仪器的线性范围,应当对该标本进行稀释,并重新对稀释后标本检测以获得正确结果。
(2) 有核红细胞(NRBC)是指未成熟的带核红细胞,这类细胞将被作为白细胞计数,可通过对染色血片进行人工白细胞分类计数则可以发现此类细胞存在。可用校正公式进行校正:
校正后白细胞=(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100+(在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纯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3) 抗溶红细胞(unlysed red cells):这是极少发生的特例。指红细胞不能完全溶血,当白细胞直方图出现相关报警或淋巴细胞群左侧基线增高可提示有抗溶红细胞存在。这类未溶血的红细胞将导致错误的白细胞计数增高。
(4) 多发性骨髓瘤:这类病人因蛋白聚集可引起白细胞结果增高。
(5) 溶血:已溶血的样本存在红细胞碎片,这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结果增高。
(6) 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脆性增加,在计数过程中可发生破碎而导致假性白细胞计数结果偏低。这类白细胞碎片也将影响到白细胞部分分类结果(LYM%+#,MON%+#,GRA%+#)。假性白细胞计数结果偏低也可在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中出现,这是由于存在不能被仪器检测到的异常的小淋巴细胞所致。
(7) 化疗:细胞毒剂和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使白细胞脆性增加,引起白细胞计数结果偏低。
(8) 冷球蛋白:冷球蛋白水平增高与骨髓瘤、某些癌、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分化异常、转移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特发性疾病、动脉瘤、妊娠、血栓性栓塞症、糖尿病等疾病相关,这可使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高。对这类样本应加温到37℃立即上机检测或进行人工记计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
白细胞五分类
1、 中性粒细胞(GRA)
由于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及分叶核会导致光散射增强。依据分叶核的多少及颗粒的多少引起的光散射的变化。
影响因素:过多的嗜酸性粒细胞、骨髓细胞、浆细胞等可能会干扰中性粒细胞的正确计算。
2、 淋巴细胞(LYM)
由于其是一种规则形态的小细胞。(因此位于X轴及Y轴的最低端。)
正常的淋巴细胞群为良好的细胞均一性及正态分布。
在异常淋巴细胞群(ALY)中,可见的大淋巴细胞主要包括:反应型淋巴形式,激活型淋巴细胞,浆细胞。
在淋巴细胞群的左边区域,正常为空白区,当有小淋巴存在时,可出现在此区。
当血小板凝聚时,一个分布图可从基线区进入到淋巴细胞区。
有核红细胞溶解后的细胞核会出现在淋巴细胞区的左侧。
影响因素:有核红细胞、某些寄生虫和红细胞的存在会干扰LYM正常计数,对WBC的限定同样适用于淋巴细胞的计数。
3、 单核细胞(MON)
此细胞有一个肾状核及无颗粒的大胞浆,因此不会产生大的光散射。(所以此细胞群位于Y轴的下端及X轴的右侧。)
某些大的单核细胞会出现在分布图的右侧,LIC(大未成熟细胞)区域。
未成熟的粒细胞会检测到细胞体积较大,同时存在颗粒而光散射加强。
因此中性髓细胞会出现在中性粒细胞的右侧区。
髓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将出现在分布图的右侧,这三种细胞包括在LIC中,同时他们的结果包括在中性粒细胞中。
胚细胞位于单核细胞的右侧,会增加LIC的细胞计数,小胚细胞会出现在正常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之间。
血小板及红细胞的碎片会位于分布图的最左侧。
大多数细胞群的分布阈值是固定的,同时提供了细胞形态学正常参考值。如果一个细胞群形态学发生改变,分布图的相应区会漂移。
影响因素:大淋巴细胞、异常的淋巴细胞、未成熟细胞和过多的嗜碱性细胞的存在可能干扰正确的单核细胞计数。
4、 嗜酸性细胞(EO)
通过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使白细胞保持自然状态,嗜酸性细胞着色。(嗜酸性细胞位于Y轴的上部,因为强的吸光度值,并且其体积为大细胞。)
观察GRA的有效程度,是否对GRA结果影响。
5、 嗜碱性细胞(BA)
观察MON的有效程度,是否对MON结果影响。
另外,异常淋巴细胞(ATL),不成熟细胞(IMM)
观察MON的有效程度,是否对MON结果影响。
观察EO的有效程度,是否对EO结果影响。
观察BA的有效程度,是否对BA结果影响。
是否有白血病细胞及白血病幼稚细胞的存在。
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1、 生理性波动:此种波动与生活状态、年龄、时间等因素有关,如剧烈运动、疼痛、极度恐惧,可使白细胞数暂时增高,下午较早晨为高,进食后亦略增高,女子在经期、孕期、分娩期白细胞数都增加。
2、 病理性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白细胞亦常明显增高。在患各种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常增多,有时因白细胞增多或伴有幼稚细胞,引起类白血病血象。
3、 病理性减少:多见于某些杆菌、病毒或原虫感染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可明显减少。此外,亦可见某些药物中毒、放射治疗、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和白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病态时,白细胞分类中各种白细胞都可有增减,见下表。
各种白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细胞类型
增 多
减 少
中性粒细胞
各种细菌感染或炎症、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和肺栓塞)、急性中毒(外源性的化学物质或化学药物中毒或生物毒素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植物菌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恶性肿瘤、应激反应(急性出血、溶血及手术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某些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病毒感染(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原虫感染、粒细胞减少状态、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氯霉素、磺胺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其他(脾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类脂质沉积病、过敏性休克、某些恶性肿瘤等)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伤寒前期、严重烧伤、大手术后、严重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无意义
淋巴细胞
急性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粒细胞相对增多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单核细胞
疟疾、活动性肺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一般无意义
注: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0.35,粒细胞占0.60。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0.50,两种细胞比例大致相等。至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红细胞计数干扰
正常情况下在75—100fl处形成一高峰。
在红细胞稀释液中包括血液中所有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由于血小板的大小低于红细胞的最小阈值而不被计数。而白细胞却是被包括在红细胞计数中,但由于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正常比率相差极大,白细胞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1、 某些患者有寒冷凝集素,红细胞常不计数,显示“》》”,可将标本放37℃水浴15min后再做,即可计数。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很多。原因是在冷凝集病中会引起IgM免疫球蛋白上升并导致RBC和PLT测量降低和MCV升高。
2、 高球蛋白血症:如浆细胞疾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及某些原因不明的血液中异常球蛋白增高围绕红细胞等,使红细胞有聚集现象,红细胞计数减少(假性),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造成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错误结果。也可通过染色血片检查发现,解决办法是将标本稀释或预稀释即可。
3、 白细胞显著增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白细胞比红细胞数少得多,一般不会对红细胞计数造成影响,但在白血病时,白细胞数目可显著增多,从而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此时应将红细胞值修正后才可出报告。另外,如白细胞数多,而红细胞数非常低,则结果影响较大。
血红蛋白干扰因素
血样混浊:来自生理性和/或治疗性任何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引起血红蛋白含量假性增高。当血样的浊度增高,应找到引起增高的原因,按以下介绍的适当方法进行可获得准确的血红蛋白含量。
1、 由白细胞增高引起:极度增高的白细胞可使光散射增强。对这种样本需进行参考(人工)法的检测。将稀释完毕且经过溶血的样本离心,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上层清亮液体。
2、 有脂类增高引起:血样中的脂类增高将出现血浆象牛奶样。这类情况发生于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例如r-球蛋白增高)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样。通过参考(人工)法进行血浆空白测试可得到准确的血红蛋白含量。
3、 抗溶血细胞引起:抗红细胞存在可引起浊度增加,使血红蛋白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可观察到异常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白细胞直方图上淋巴细胞群左侧基线增高。血红蛋白含量错误将导致MCH和MCHC结果也发生错误。
4、 胎儿血:当胎儿血与母亲血液混合,将引起假性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关系。以旧计量单位的数值来说明,健康成人红细胞数(万/mm^3)与血红蛋白量(g/dl)的数值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改变的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的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另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只是反映单位容积血液中的数值,在判断检验结果时必须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①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有无改变。如大量失血早期,主要的变化是全身血容量缩小,而此时血液浓度改变很少,以致从测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数值来看,很难反映贫血的存在;②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或水潴留,使血浆容量减少或增加,造成血液浓缩或稀释,均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随之增大或减少;③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等也可影响检验的结果。
1、 生理性减少: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较正常成人低约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骨髓造血容量逐渐减少,使造血功能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 病理性减少:由于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或红细胞丢失,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引起的贫血。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
一、 红细胞生成减少
(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 造血组织容量减少
2、 骨髓侵润
3、 原因未明
(二) 造血组织缺乏或失利用
1、 铁缺乏
2、 铁失利用
3、 DNA合成障碍
二、 红细胞破坏过多
(一)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
(二) 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因素)
三、 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各种巨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3、 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可因连续呕吐或腹泻、多汗、多尿、尿崩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而引起。
4、 代偿性增多:大多数情况与缺氧有关。
5、 绝对性增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这类疾病的病人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无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等,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红细胞压积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影响因素:
红细胞聚集:这将产生错误的红细胞压积(HCT)结果。红细胞聚集的病例可由观察到异常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对染色血片检查而被发现。用人工检测法可得到准确的HCT结果。
参考范围:成年男性0.4-0.5 ;成年女性 0.37-0.48
临床意义:
1、 红细胞压积增高:
(1)、生理性增高:见于长期高原生活、剧烈运动(或全体力劳动)者和新生儿。
(2)、病理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真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烧伤等所致的血浓缩。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红细胞压积常达0.50以上,故临床上常用于测定脱水病人的HCT,以便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0.60以上,甚至达0.80。
2、 红细胞压积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由于贫血类型的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所不同,故HCT的改变与红细胞数并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意义。
3、 红细胞压积可作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和输血、输液治疗的一项参考指标。
4、 红细胞压积是计算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基础数据之一。这两项参数常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5、 红细胞压积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可导致全血粘度增高。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计算公式如下:
MCV=(HCT/RBC)*10^15 fl ( 1L=10^15fl)
参考范围:82—95fl
影响因素:
1、 红细胞聚集:产生错误的MCV结果,红细胞聚集的病例可由观察到异常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对染色血片检查而被发现。用人工检测法可得到准确的MCV结果。
2、 其他原因:过多数量的WBC和/或过多数量的WBC被计算为RBC,会影响MCV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做推片检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计算公式如下:
MCH=(HGB/RBC)*10^12pg ( 1g=10^12pg)
参考范围:27—32pg
影响因素:
MCH是通过HGB和RBC计数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对于那些影响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的结果的影响因素都会影响MCH的结果。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CHC=HGB/HCT
参考范围:320—360g/L
影响因素:凡是影响HGB和HCT结果的因素都会影响MCHC结果。
临床意义:
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82-95fl)
MCH(27-32pg)
MCHC(320-360g/L)
病 因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100
82-95
<80
<80
>32
27-32
<27
<27
320-360
320-360
<320
320-360
叶酸和/或VitB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营养性、妊娠期、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
再障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等。
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
MCV(fl)
MCH(pg)
MCHC(g/L)
新生儿
1-2岁
成人
老年人
91-112
70-84
80-100
81-103
29-36
22-30
27-34
27-35
280-360
320-380
320-360
310-360
摘自:Tietz NW.Clinical Guide to Laboratory Tests,3rd.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1995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分析干扰因素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计算得到的。RDW包括血液中所有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由于血小板的大小低于红细胞的最小阈值而不被计数。而白细胞却是被包括在红细胞计数中,但由于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正常比率相差极大,白细胞对红细胞的影响极小,红细胞计数结果认为是正确的,但如果红细胞计数结果特别低例外。
1、 红细胞聚集:这将导致假性红细胞降低和错误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红细胞聚集的病例可由观察到异常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对染色血片检查而被发现。
2、 营养不足或输血:当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时可引起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在输血病例中存在红细胞直方图双峰现象,这也可引起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
RDW临床意义:
RDW是反映周围血红细胞间体积差异的参数,通过变异系数定量的表示红细胞体积分布的离散程度,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程度。正常参考范围:成人 小于等于15.0%
1、 RDW与MCV联合应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RDW贫血分类法(Bessman分类)
MCV减小(<80)
MCV正常(80-94)
MCV增大(>94)
RDW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见于轻度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低下)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酶缺陷、急性溶血)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再障、肝脏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RDW增大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重型海洋性贫血、(红细胞碎片)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早期缺铁、免疫性溶血、骨髓病性贫血、混合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化疗后)
2、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筛查诊断:RDW对缺铁性贫血诊断敏感性高。RDW升高尚需排除其他类型贫血的可能性;而RDW正常者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很小。IDA时RDW增大,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范围时,RDW增大更是早期缺铁的指征,MCV减小时,RDW增大更为明显,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将比给药前更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3、 用于缺铁性贫血与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前者RDW增高,后者RDW多正常。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
正常情况下20—35FL之间有一个集中的峰逐渐向下。
1、 血小板假性减少:门诊有极少数患者抽血很顺利,血小板计数较低,涂片镜检无聚集,再次抽血检查,则计数正常,原因不明,无法解释。所以对血小板减少的标本应慎重对待。
2、 有少数患者抽血后测定血小板数目偏低,放0.5 小时后在测定则数目正常,原因可能是放置一定时间后血小板可逆聚集[5]。
3、 小红细胞:在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红细胞居多,部分极小红细胞计入血小板,在15—30fl处形成峰区,此时结果不精确。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4、 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血小板计数偏低。有些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正常,入院几天后查血小板数目减少,医生第一反应就是检查不准,仪器有问题。实际上是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因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直方图15—30fl区域抬高,此时结果并不精确。涂片镜检发现大量血小板聚集。
5、 血小板直方图左移,2—5fl处缩窄至尖峰。排除了试剂污染,根据观察分析,一方面是机器某些部件造成干扰;另一方面与周围环境(如电磁波、磁场、声波、振源等)干扰有关。这种图形的结果不精确,有时重做一次“尖峰”消失,两次结果相差1—2倍,接地后恢复正常。
6、 红细胞碎片、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这类情况都可干扰血小板的正确计数,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
7、 红细胞聚集:这可使血小板受限,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红细胞聚集的病例可由观察到异常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对染色血片检查而发现。
8、 过量的大血小板:由于这类大血小板可以超出血小板计数的高限阈值而不被作为血小板计数,引起血小板假性降低。
9、 化学疗法:细胞毒剂和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使血小板脆性增加,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有必要通过参考(人工)法来得到准确的血小板计数。
10、 溶血:溶血样本内含有红细胞碎片而引起血小板计数增高。
11、 用枸橼酸盐抗凝血:这种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聚集,而降低血小板计数。
12、 血小板聚集:由血样采集计术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或由于EDTA的抗凝活性导致的血小板呈卫星样聚集,均可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和白细胞计数增高。对于采集样本是用枸橼酸钠仅需对血小板计数进行重新分析。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platelet,PLT)是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浆分离之膜片段所形成,通常其寿命为7—10天,其后主要在以脾为中心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处理掉。血小板有70%存在于血液中,其余的30%存在于脾内的血小板池中。
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 血小板数的生理变化:
(1)、新生儿血小板较少,出生后3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
(2)、晨间血小板较低,进食和剧烈活动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又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妇女月经早期血小板降低,月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4)、午后血小板高于晨间,冬季高于夏季,动脉血高于静脉血,静脉血高于末梢血。
2、 血小板的病理变化:
(1)、血小板减少:
PLT数<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PLT数在50*10^9/L以下,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在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小板计数时,因用EDTA做稀释液,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人为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应注意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为:
③、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④、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见于:
a、 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法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某些细菌感染(如败血症、伤寒等)也可致PLT减少,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
b、 消耗亢进: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⑤、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症),血液受到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
(2)、血小板增多:一般认为血小板数大于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代表疾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急性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而得到改善。
③、小儿川崎病,也可见PLT增多。
血小板形态变化意义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um,内含数目不等的嗜天青颗粒。幼稚血小板的体积增大,且胞浆兰色加深。在血小板异常增生时,血小板可大小不等或呈畸形状态。血小板功能正常者,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皆单个分散存在,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
大、中、小型血小板在正常人末梢血中有一定的比例,小型血小板比大型血小板更富有聚集作用,而大型或巨大型血小板常无粘附和聚集功能。正常人的血小板多为成熟型。由于影响血小板形态因素很多,各种改变又无特异性,因此只有异常血小板的比值超过10%时才考虑它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见3-5个成堆、成片出现,散在血小板极少见。在冠心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病变时血小板可40-50个成堆出现,甚至可达数百个。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黏附聚集减少。在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散在分布,不出现聚集现象。血小板散在分布或过度聚集,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前者常发生出血现象,后者常引起局灶性或全身性的栓塞病理改变。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分析干扰因素
1、 超过上限的大血小板不计入血小板参数,所以,这些血小板不计算在MPV中。(比如巨型血小板存在)
2、 非常小的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和白细胞碎片;可能干扰正常的计数和PLT大小。
3、 聚集的红细胞(粘着的红细胞):可能捕获到PLT,引起MPV结果错误。通过观察异常的MCH和MCHC值和仔细检查血涂片,可能发现存在聚集红细胞。
4、 化学疗法:同样影响PLT的大小。
提示:血液样本保持在EDTA里不能继续稳定PLT值。PLT值在EDTA里膨胀是受采集时间和存储温度的影响。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程度。这两项指标皆可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自动完成。
参考范围:MPV 6-14fl;PDW 10-17%
临床意义:
1、 MPV增高见于:
(1)、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2)、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2、 MPV减低见于:
(1)、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2)、有半数败血症患者MPV减低。
(3)、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
3、 PDW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程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加以表示。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MPV和PLT的临床意义
MPV
PLT
常见病因或疾病
增高
增高
减低
减低
减低
增高
减低
增高
减低
正常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纯合子镰状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
骨髓功能正常的免疫性PLT减少性紫癜、慢性特发性PLT减少性紫癜、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反应性PLT增多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巨幼细胞性贫血、爱滋病、未治疗急性白血病
骨髓功能低下的疾病(如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