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例信息患者,男,32岁。持续高热5天入院。查体:前胸部可见散在的玫瑰疹,脾脏肋下2cm。化验:肝功能及心肌酶均轻度升高。考虑该患者出现了全身脏器损伤。最不可能损伤的器官是(D ) A脾B肠系膜淋巴结消化内科 · 2024-04-03
伤寒?男59岁,因“咳嗽、咯痰1周,腹泻、发热伴胡言乱语1天”入院。病史欠可靠。入院前1周,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色粘痰,有无发热不详,无心悸、胸痛、气促、腹痛、腹泻、皮疹,患者未予重视。1天前,患者出现感染 · 2006-05-15
新增伤寒集注我用网盘分享了「新增伤寒集注.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链接:https://pan.quark.cn/s/4d86de2e0954新增伤寒集注.pdf: https://url05.ctfile中医 · 2025-06-23
伤寒论?经方?近来《伤寒论》火热,而历来将《伤寒论》方作为经方,但历来注解伤寒论的著作较多,但无一例外,都不能将伤寒论全注解,但只要有一处注解不通的,肯定不是仲景的原义,也不能说注解的医学是错的,但肯定不是仲景中医 · 2024-11-08
《解析伤寒论》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中医 · 2025-01-19
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由金代成无己著。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约三百九十七法)始于:辨脉法。终于: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作者以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撰次的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蓝本,使用《内经》《难经》理论中医 · 2025-02-18
另眼看《伤寒》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中医 · 2020-12-26
《解析伤寒论》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外感病程中出现烦躁并且机体已无力发热,提示病情由实转虚。 《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躁烦,均是代表病邪猖獗,刺激人体防御系统运作的表现,如果正中医 · 2025-05-02
《解析伤寒论》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条是描述机体受寒、劳累后是否继发感染的鉴别。受寒、劳累后身体不适,休息后一般迅速恢复正常,如果出现烦躁中医 · 2024-09-03
《解析伤寒论》,辩证施治即可,未必要等机体自己恢复。 《伤寒论》脉法和《内经》脉法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有明显传承关系。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分析传统医学脉法有很多优点。脉法选择体表的一小段动脉,通过医者中医 · 2024-10-11
伤寒六经求真作者:郭生白 著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内容简介《伤寒论》一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将其奉为辨证论治的圭臬,医方之鼻祖。解读《伤寒论》,是历代中医的不懈追求。本书为作者旧著中医 · 2024-01-30
一例伤寒病人凝血常规做不出今天遇到一消化科标本,凝血常规一直做不出来,检查血液状态均合格,联系临床诊断为伤寒,用药不详,下午3点重新采样送检仍然做不出,仪器为TOP700,请教各位战友如何解决?临床检验 · 2014-05-29
《解析伤寒论》等方法认识不够清晰。所以《内经》时代处于经验医学阶段,对病情的分析、治疗粗糙模糊。 《伤寒论》则批判地继承了《内经》精髓,以《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为基础提出“病机”的科学概念。科学、精细的体质划分中医 · 2025-08-23
《解析伤寒论》出现并发症。当然临床中我们须根据具体病患的特点给予合适的治疗而未必是针刺阳明经络穴位。 《伤寒论》中的六病主要是以虚实为依据划分的,与《内经》的传经理论根本不同。此处条文描述具有浓厚的传经理论中医 · 2024-09-06
《解析伤寒论》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中医 · 2025-01-18
《解析伤寒论》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条文突出了“伤寒”的临床特征,病机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同时存在血管挛缩的状态。血管寒性挛缩加重了循环障碍中医 ·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