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中医 · 2019-11-17
《解析伤寒论》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方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正邪交争、局部血郁导致鼻粘膜破损出血。临床上因为上呼吸道为病邪早期入侵部位,加之鼻粘膜较脆弱中医 · 2024-10-18
伤寒论最近在学伤寒论,越来越喜欢她了,那种逻辑,太棒了,药简力宏,但是背诵的时候总容易混,因为她是一小句,一句形式得,也许是对她还不是很熟,还没找到方法吧能学中医真的是一件很美好,很幸福得事中医 · 2016-11-03
《解析伤寒论》入侵后被机体打压最易在体表形成聚集,体表瘀滞最明显,当然在有血管挛缩即“伤寒”的情况下这种症状更加明显。所以说区别“伤寒”还是“中风”主要根据脉紧存在与否,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是感染的共有表现,而非中医 · 2024-08-31
《解析伤寒论》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的临床表现为手足部皮温低、循环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休克。注意此概念与《伤寒论》厥阴病之“厥”毫无关系。《伤寒论》中描述了两种厥证中医 · 2025-07-01
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中医 · 2023-12-19
《解析伤寒论》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五十。(用前方。) 因为柴胡对肝胆部位作用较强,所以小柴胡汤最适用于肝胆部位的少阳病,其他部位属于少阳病的情况中医 · 2024-11-30
《解析伤寒论》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此条文属于典型的《内经》运气理论风格,临床实践没有实用意义,对重视个体虚实的《伤寒论》六病理论是严重的伤害。此版本《伤寒论》每章均有几条类似的描述,与《伤寒中医 · 2025-05-07
《解析伤寒论》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伤寒头痛、发热、脉弦细,反应全身正气不盛、组织血管僵化合并感染,为少阳体质出现太阳中医 · 2025-04-28
《解析伤寒论》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同332条,日期的长短对虚实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不厥者自愈是说正气渐恢复,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医 · 2025-06-30
再解《伤寒论》医学家赵俊欣先生阐述《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医学之真谛的佳作。该套书由三本组成,分别为《经方大用》《再解伟大之》《点睛》。《再解》记录了作者数十年来对《伤寒论》的反复钻穷之所得,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视点开创中医 · 2024-06-30
《解析伤寒论》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四逆证危象,极度烦躁者病情更加危重。此处数条讨论病情为少阴死证的补充。 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确实很困难,但认识达到一定深度,总是能找到一些办法中医 · 2025-07-06
伤寒。。病例信息患者,男,32岁。持续高热5天入院。查体:前胸部可见散在的玫瑰疹,脾脏肋下2cm。化验:肝功能及心肌酶均轻度升高。考虑该患者出现了全身脏器损伤。最不可能损伤的器官是(D ) A脾B肠系膜淋巴结消化内科 ·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