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与者」到「贡献者」,中国创新药如何走向全球 | 中外共话糖尿病/肥胖未来
目前,肥胖症与 2 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流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2020 年全球已有约 22 亿成人存在超重/肥胖问题,预计到 2035 年将达 33 亿[1]。2024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数目高达 5.89 亿,预计 2050 年将增至 8.53 亿[3]。面对肥胖症与 T2DM 的严重威胁,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以其显著的疗效、代谢的全面获益及良好的安全特性,成为肥胖症和 T2DM 治疗的全新选择[2]。
近年来,随着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日益活跃,新一代的 GLP-1RA 与胰岛素的研发步伐也不断加快。其中,甘李药业在研的创新药物 GLP-1RA 双周制剂博凡格鲁肽(GZR18)的新进展,近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25 年 9 月 15 日,第 61 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已圆满落幕,博凡格鲁肽(GZR18)与司美格鲁肽「头对头」的研究成果也在 EASD 2025 大会得到重磅发布。
本期文章,丁香园内分泌时间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与 Helena W. Rodbard 教授,围绕肥胖症与 T2DM 管理中的常见临床问题答疑解惑,并分享我国创新药博凡格鲁肽(GZR18)最新进展,展望未来创新药发展趋势,为药物研发与临床实践带来指导。


Q1:今年第 61 届的 EASD 大会汇聚了全球内分泌代谢领域的前沿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展望未来的窗口。在大会涉及的众多议题中,请问纪教授和 Rodbard 教授各自关注了哪些糖尿病或肥胖症领域临床实践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新发现呢?
纪立农教授
本次大会上,我们进行了数场有关中国新药研发的口头报告。其中包括一项 GLP-1RA 的 II 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首个基于中药研发的口服药物的 III 期临床试验数据。我们还汇报了相关联合试验的深入分析。这些新药与其他创新药物一样,为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希望,不仅适用于糖尿病,还可应对肥胖及其他心血管代谢性疾病[4]。
Helena W. Rodbard 教授
当前正是新药研发令人振奋的时代,这些新药有望惠及全球患者。肥胖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健康挑战,在美国,约 50% 的人口受到肥胖困扰,这不仅构成重大健康隐患,还与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如今涌现出众多创新疗法,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中部分成果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展示[4]。
纪立农教授
是的,本届 EASD 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协会即将创办新期刊 Metabologia。虽然,目前已有一本专注于代谢性疾病的期刊 Diabetologia,为拓展覆盖范围、纳入更多代谢疾病相关研究,协会决定创刊 Metabolologia[4]。
Helena W. Rodbard 教授
的确,这本新期刊的出现非常及时。肥胖问题的流行亟待应对,而肥胖又常导致糖尿病及其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事实上,随着单一受体激动剂的新数据不断积累,其与多重受体激动剂在疗效上的对比仍存在争议[4]。
纪立农教授
以 GLP-1RA 为例,本次大会上一项 GLP-1RA 的 II 期临床试验结果出炉。该研究表明,高剂量 GLP-1RA 在体重降低方面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 双重受体激动剂效果相近。目前甘李药业正在美国进行一项头对头研究,比较博凡格鲁肽(GZR18)与替尔泊肽在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本届大会上还公布了来自 SURPASS-CVOT 试验的一项结果,该研究直接对比了 GIP/GLP-1 双重受体激动剂与 GLP-1RA[5]。初步结果显示,两者达到非劣效性标准。这意味着,尽管双重受体激动剂在降低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表现更优,但在心血管结局方面,两类药物效果可能相近[5]。
Q2:GLP-1RA 等新药的问世,为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疾病治疗格局带来诸多改变。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决策往往需要权衡疗效、安全性和给药便利性等多个因素。纪教授,我们了解到,EASD 2025 大会发布了一项中国创新药博凡格鲁肽(GZR18)与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研究结果[4]。您认为这种直接与「金标准」对照的研究数据,将如何帮助我们未来更精准地进行临床决策和个性化治疗选择?
纪立农教授
首先,我认为 GLP-1RA 的开发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在我即将退休之际,回顾过去十年,这类药物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让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更加高效[2,4,6]。我从未见过这么多患者能够将 HbA1c 长期稳定控制在 6.5%、6.4% 这样的理想水平,并且持续 4 年之久——这确实是颠覆性的进步[2,4,6]。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致力于开发基于 GLP-1 的疗法,医生在临床中也更需要个体化策略。因此,这类头对头比较研究的结果,无疑将为我们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Q3:请问 Helena Rodbard 教授,从全球视角看,这类高质量的「头对头」证据,国际临床界又会如何看待这样来自中国的新证据?您对于博凡格鲁肽(GZR18)在欧美的临床研究有何建议?
Helena W. Rodbard 教授
当前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治疗选择,患者也常常表达他们对这些药物的感激之情——它们真正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但我想强调,这一切的背后真正值得感谢的是那些投身药物研发的杰出科学家。多年来,我从未见到患者对某一类治疗措施如此满意:体重下降、心血管获益、血糖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甚至关节和肾脏问题也有所缓解——这些效果令人振奋[2,4,6]。
博凡格鲁肽(GZR18)无疑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候选药物。尽管目前仅处于 II 期阶段,但其已有数据非常出色[4]。我特别欣赏其「隔周给药(每两周一次)」的设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同时又在血糖控制与体重管理方面表现出优势[4,7]。因此,该药具备多项潜在临床价值。我十分期待它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进入美国市场,惠及更多患者。
Q4:在 GLP-1 类药物广泛应用和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不断优化的今天,新型预混胰岛素同样引起广泛关注。纪教授,在您看来,针对哪些特定的患者群体或临床场景,未来的新型预混胰岛素应当能提供怎样的临床价值?
纪立农教授
预混胰岛素在中国使用非常普遍。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是,中国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较高,因而餐后血糖的控制在整体血糖管理中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曾是临床医生广泛采用预混胰岛素的重要考量[2]。
然而,传统预混胰岛素通常含有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其药效存在明显峰值,容易导致低血糖事件,尤其在夜间[8]。即便是目前较新型的预混制剂,如含门冬胰岛素的方案,仍未能完全摆脱这类「峰值效应」的问题[9]。
因此,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开发一种作用更加平稳的基础胰岛素组分,与门冬胰岛素这类速效组分配合,在实现更优血糖控制的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当然,这需要通过临床研究,尤其是与现有预混胰岛素,进行头对头比较的试验,加以验证。
另外,胃肠道不良反应是 GLP-1RA 的主要局限之一[10]。尽管多数患者随剂量逐步调整可逐渐耐受,仍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会出现持续不适,耐受性较差[10]。不少患者反馈:「医生,虽然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我实在无法忍受药物带来的痛苦。」这也为预混胰岛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场景。
Q5:「将前沿科学转化为患者获益」是医学研究的核心使命。甘李药业此次为博凡格鲁肽(GZR18)筹划全球开发并成立全球顾问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内分泌代谢领域,基于二位对多年来医学发展变迁的观察,您认为中国创新药企要真正实现「惠及全球患者」这一终极目标,必须在哪些关键环节上完成进化?更进一步说,中国药企在全球药物研发体系中,正在从一个「参与者」向「贡献者」角色转变,您认为我们未来应承担起怎样的新责任?
纪立农教授
正如我们刚才讨论的,创新药物研发需紧密结合当地的临床实践,并切实响应当地的医疗需求。因此,广泛获取中国以外地区,例如欧洲、北美及其他区域专家的观点和建议至关重要。如果甘李药业希望将这类创新药物推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深入理解和契合目标市场的实际反馈与需求。
Helena W. Rodbard 教授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振奋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越国界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可以轻松地从一个国家、世界的一个角落前往另一个国家、另一个角落。药物领域也是如此,诞生于某一地区的创新药物可以迅速惠及全球患者。中国在心血管代谢疾病、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已走在国际前沿,诸多成果令人瞩目,真正改变了全球患者的生命质量。归根结底,世界很小,我们都能从彼此的努力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545-564.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01):16-139.
[3] IDF. IDF Diabetes Atlas. 2025
[5] Stephen Nicholls, et al. Comparison of tirzepatide and dulaglutide o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rticipa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RPASS-CVOT. 2025 EASD.
[6]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9.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 Diabetes Care 1 January 2025; 48 (Supplement_1): S181–S206.
[7] 陈维尔, 邱艳, 潘晓华, 任菁菁. 我国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10): 1745-1748.
[8]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07):726-736.
[9] 朱大龙, 赵维纲, 匡洪宇, 等.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7) : 695-701.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10506-00247
[10] Gorgojo-Martínez JJ, Mezquita-Raya P, Carretero-Gómez J, et 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to Manage Gastrointestin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Glp-1 Receptor Agonists: A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J Clin Med. 2022 Dec 24;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