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儿科门急诊的知识总结(5)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
一、急性胃肠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核心表现是排便习惯的改变。诊断标准:
- 24小时内排稀便或水样便≥3次,或排便次数比平日习惯增加2次或以上。
- 伴随症状:可伴有呕吐、发热或腹痛。
二、致病原体
- 轮状病毒:传统“腹泻之王”。普及疫苗后少见,6月龄-2岁婴幼儿,秋冬。
- 诺如病毒:已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全年龄段易感,呕吐症状非常突出,是聚集性疫情的常见原因。
- 扎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临床表现常较轻。
- “粪-口”传播。在密闭环境中(如幼儿园、医院)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 秋冬季是主要流行季。
三、临床表现
- 病程通常自限,持续3-7天,一般不超过2周。
- 核心症状“三联征”:
- 腹泻:典型为水样便或稀便,无脓血。每日次数中位数约6次。
- 呕吐:常是首发症状,特别是诸如病毒感染。通常持续1-2天。
- 发热:多为中低度热。
- 伴随症状:腹痛、腹部绞痛、厌食、头痛、肌痛等。
四、并发症
(一)脱水(最核心的并发症):
- 高危人群:2岁以下婴幼儿。体表面积大、液体储备少,更易发生脱水。
- 评估是关键:必须熟练掌握脱水体征评估表。

【(1)生命体征类 — “机体在努力代偿”。身体试图通过加快心率、改变呼吸来维持血压和氧气供应,直到代偿耗尽。脉搏:正常 → 快 → 快+弱/无;血压:正常 → 正常/低 → 低;呼吸:正常 → 深快 → 深快/衰竭。
(2)体液丢失类 —— “哪里干涸了?”。身体的水分最先从非核心区域消失。黏膜/眼泪/前囟:微干 → 干 → 极度干涸。尿量:正常 → 少 → 无。
(3) 组织灌注类 —— “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当核心器官供血不足时,身体表现出的严重迹象。皮肤:正常 → 凉 → 凉+花斑/发绀;精神:口渴 → 烦躁/萎靡 → 嗜睡/昏迷】
(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 常见:低钾血症(肠麻痹)、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三)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 因肠黏膜损伤导致。表现为进食奶制品后腹泻加重。大便pH<5.5或还原物检测阳性可提示。通常短暂,无需立即更换无乳糖配方。
五、临床评估与诊断思路
- 诊断主要靠临床: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表现典型的患儿,无需常规辅查。
- 病史询问要点:
- 重点:评估脱水程度、寻找非病毒性病因的线索。
- 必问:大便/呕吐的频次和性状、尿量、摄入量、接触史、旅行史、饮食史。

- 体格检查要点:
- 核心:全面评估脱水体征
- 别忘了: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肠鸣音)、神经系统(意识状态)、皮肤(有无花斑、瘀点)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 何时需要做检查?
- 一般情况差、中重度脱水、诊断不明时。
- 不典型表现,这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包括:
- 高热 >40°C
- 肉眼血便或黏液便
- 剧烈腹痛或腹部体征(如反跳痛)
- 胆汁性呕吐或喷射性呕吐
- 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意识改变)
- 关键鉴别诊断:当出现上述“不典型表现”时,必须考虑并排除:
- 细菌性/寄生虫性胃肠炎:志贺菌、沙门菌、弯曲菌、艰难梭菌等。
- 肠外感染:泌尿道感染、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等,这些感染有时也会引起腹泻呕吐。
- 外科急腹症: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
- 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毒等。
六、总结与行动要点




七、门诊处理流程与随访计划
(一)评估三步曲:
- 第一步:看脱水(使用脱水评估表)。
- 第二步:问关键(大便性状/次数、呕吐、尿量、精神、喂养史)。
- 第三步:定方案(回家观察?门诊补液?住院?)。
(二)处方组合策略:
- 基础套餐:口服补液盐Ⅲ + 补锌。
- 腹泻明显:基础套餐 + 蒙脱石。
- 伴有呕吐/水样便多:基础套餐 + 蒙脱石 + 消旋卡多曲。
- 促进恢复/使用抗生素时:基础套餐 + 益生菌(注意间隔)。
(三)清晰的随访指导:病情好转:继续当前治疗至痊愈。
- 出现以下“红色警报”需立即复诊:
- 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
- 8小时以上无尿或眼泪明显减少。
- 呕吐加剧,无法口服任何液体。
- 出现脓血便。
- 腹痛变得持续或加重。
- 预约随访:若腹泻持续3天无好转,应回来复诊。
【请各位同行指导】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