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儿科门急诊的理论总结(4)鼻炎鼻窦炎
一、鼻窦炎
急性鼻-鼻窦炎是一个或多个鼻窦感染引起的疾病。 普通感冒相关的病毒感染是急性鼻-鼻窦炎最常见的病因,因此称为病毒性鼻-鼻窦炎更恰当。




- 病毒是“先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几乎所有病例的起点。病毒引起鼻窦黏膜炎症和水肿,导致窦口堵塞,为细菌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
- 细菌是“后续部队”:当症状持续超过10天无改善(持续性症状)、或起病非常严重(高热伴脓涕>3天)、或出现“双相病”模式(好转后突然加重)时,需怀疑细菌感染。主要细菌病原体:在平素体健的儿童中,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是三大主要细菌病原体。这也是经验性抗生素选择需要覆盖的核心目标。
- 并发症病原体不同:一旦疾病进展为眼眶蜂窝织炎、骨膜下脓肿或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病原谱会发生改变,更可能涉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厌氧菌。
诊断标准:
- 存在鼻窦炎症的症状(日间咳嗽和/或鼻部症状)。
- 符合以下三种典型病程之一:
- 症状持续 >10天且无改善;或
- 严重症状(高热+脓涕)持续≥3-4天;或
- “先好后重”的双相病程。
影像学检查(如X光或CT)不推荐用于无并发症的ABRS诊断。因为病毒性感冒患儿也常有鼻窦影像学异常,无法有效区分。影像学主要用于评估疑似眼眶或颅内并发症的患儿。一旦出现以下警示体征,需立即就医:
- 眼部表现: 眼睑/眶周红肿热痛、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受限或疼痛、视力下降、复视。
- 颅内表现: 持续性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意识改变、颈部僵硬、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抽搐。
治疗方案:

二、鼻炎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流程核心要点
- 病史是基石: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症状和发作模式(如季节性、接触特定变应原后发作)。
- 体征是支持:特征性的体格检查发现能强有力地支持临床诊断。
- 检测是确认: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是客观确认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明确致病变应原的金标准。
- 关联是关键:必须将阳性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时间上和逻辑上关联起来,才能最终确诊。



综合管理流程与原则
- 基础始终是非药物治疗:无论症状轻重,过敏原回避和鼻腔盐水冲洗都应作为基础措施长期坚持。
- 遵循阶梯治疗原则:
- 轻度/间歇性: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按需联合使用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
- 中重度/持续性: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鼻用糖皮质激素是首选的长期控制药物。若控制不佳,再升阶联合其他药(如鼻用抗组胺药、孟鲁司特)。
- 建立正确的治疗预期:
- 鼻用激素等控制性药物起效慢,必须足疗程、规律使用,不可“用时喷,不用时停”。
- 症状控制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最低有效剂量长期维持,而非直接停药。
【大家发现以上有无标注错误的,请勘正。】
【对于鼻炎鼻窦炎,你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你的医嘱组套是什么?更喜欢如何组合拳】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