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伴高钾血症CRRT治疗演练文案——黄炳辉副主任医师
60公斤男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伴高钾血症CRRT治疗演练文案
一、病例背景
患者男性,45岁,体重60kg,因“急性肾功能衰竭3天,血钾升高1天”入院。既往无慢性肾病病史,此次因重症感染诱发急性肾损伤。入院查体:T 37.8℃,P 92次/分,R 22次/分,BP 145/85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血钾6.8mmol/L,血肌酐680μmol/L,尿素氮25.6mmol/L,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pH 7.28,BE -8.5mmol/L)。
二、治疗目标
1. 降低血钾至正常范围(3.5-5.5mmol/L)
2.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3. 清除体内过多水分,减轻水肿
4. 维持内环境稳定,为肾功能恢复争取时间
三、具体治疗措施及处方
(一)CRRT治疗模式选择
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治疗时间为24小时持续进行。
(二)血管通路
1. 建立右侧股静脉临时导管通路,导管型号为12Fr双腔导管。
2. 确认导管位置正确,血流量可达200-250ml/min。
(三)CRRT机器及耗材设置
1. 选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如费森尤斯MultiFiltrate)。
2. 滤器:AV600S高通量滤器(面积1.4m²)。
(四)治疗参数设置
1. 血流量(Qb):200ml/min
2. 置换液流量(Qr):前稀释500ml/h + 后稀释500ml/h,总置换量1000ml/h(约16.7ml/kg/h)
3. 超滤率:根据患者容量状态调整,初始设定为100ml/h(每日超滤量2400ml,含生理需要量补充后净超滤)
4. 抗凝方式:采用普通肝素抗凝
- 首剂:2000U静脉推注
- 维持量:500U/h持续泵入
- 每4小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180-220秒之间,若ACT>250秒,暂停肝素泵入,待ACT降至目标范围后再以300U/h维持
(五)置换液配方(每1000ml)
1. 基础液:
- 0.9%氯化钠注射液 300ml
- 5%葡萄糖注射液 100ml
- 注射用水 500ml
- 10%氯化钙注射液 5ml(含Ca²⁺ 1.36mmol)
- 50%硫酸镁注射液 1.6ml(含Mg²⁺ 1.3mmol)
2. 根据血气及电解质结果调整:
- 若血钾仍高,置换液中暂不加钾;当血钾降至4.0mmol/L以下,每1000ml置换液加入10%氯化钾注射液3ml(含K⁺ 4mmol)
- 5%碳酸氢钠注射液单独通路输入,速度为150ml/h(根据血气分析pH值调整,维持pH在7.35-7.45)
(六)辅助治疗措施
1. 高钾血症紧急处理(CRRT启动前):
-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缓慢静脉推注(5分钟以上),拮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毒性
- 50%葡萄糖注射液50ml + 普通胰岛素10U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
2.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CRRT期间无需额外增加剂量)
3. 营养支持: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如瑞素)50ml/h持续泵入,每日总热量约25kcal/kg,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补液量=前一日尿量+超滤量+500ml(不显性失水),根据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cmH₂O)调整
四、监测与调整
1. 每2小时监测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及机器运行参数。
2. 每4小时监测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磷及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置换液配方及碳酸氢钠用量。
3. 每6小时监测血肌酐、尿素氮,评估溶质清除效果。
4. 每日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必要时调整抗凝方案(如改为枸橼酸抗凝)。
5. 当血钾降至5.0mmol/L以下,代谢性酸中毒纠正(pH>7.35),可根据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逐渐降低CRRT治疗强度(如减少置换液流量至800ml/h)。
五、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
1. 低血压:若血压<90/60mmHg,暂停超滤,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10g),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0.05μg/kg/min起始泵入)。
2. 出血:若出现穿刺点渗血或消化道出血,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鱼精蛋白中和(1mg鱼精蛋白中和100U肝素),改为无抗凝或枸橼酸抗凝。
3. 滤器凝血:若跨膜压突然升高或血流量下降,检查有无血栓形成,必要时更换滤器。
4. 电解质紊乱:如出现低钙血症(血钙<2.0mmol/L),静脉补充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
六、治疗终止标准
1. 肾功能明显恢复:尿量>1000ml/24h,血肌酐较前下降50%以上。
2. 血钾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代谢性酸中毒纠正。
3. 无明显容量负荷过重表现。
注:本演练文案根据临床常规制定,实际治疗中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医院设备条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