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15例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护士 · 发布于 07-26 · IP 安徽安徽
767 浏览

【摘要】目的:总结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本院ICU经气管插管后发生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的患者15例,分析其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5例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损伤患者中,13例黏膜损伤在3~5d内愈合,2例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延长至7~10d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性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规范化、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修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损伤;护理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此类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原因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治疗,以便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误吸或缺氧导致的器官损伤[1]。黏膜压力性损伤(MMPI)为使用医疗器械所致的局部黏膜部位损伤,与传统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不同,MMPI更容易发生在侵入性导管压迫处的内部黏膜。MMPI包括鼻腔黏膜、口腔黏膜、尿道黏膜等,其中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是MMPI 中发生率最高的特定子类型。然而,气管插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技术,易对患者口腔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加之ICU患者口腔自洁能力丧失或减弱,免疫功能低下,进一步增加了口腔黏膜损伤风险[2-3]。气管插管口腔黏膜损伤不仅增加ICU患者的痛苦程度,且易引起出血、感染、气道狭窄等并发症[4]。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促进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修复非常必要。本研究总结了15例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旨在为本病的防护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本院ICU经气管插管后发生口腔溃疡的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2~85岁,平均(69.02±6.06)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为16~24分,均值(21.82±1.35)分;原发病为重度肺炎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颅脑损伤3例、脓毒症休克1例;插管时间5~23d,平均(12.85±3.02)d ;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量表见表1(ROMPIS)[5],其中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2例。①纳入标准:气管插管时间>72h;患者资料完整。②排除标准:气管插管前存在口腔黏膜损伤、口唇皮肤破损;严重糖尿病、免疫缺陷。

表1 (ROMPIS)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量表

损伤程度 例数 临床表现 受累部位

Ⅳ级 2例 黏膜坏死,合并真菌感染 全口腔广泛受累

Ⅲ级 3例 深溃疡,渗血,重度疼痛 硬腭、气管插管压迫点

Ⅱ级 5例 糜烂伴渗出,中度疼痛 舌面、咽后壁

Ⅰ级 5例 局部红斑,轻度疼痛 口唇、颊黏膜

2口腔黏膜损伤原因

2.1机械性损伤

气管插管固定过紧,或者导管移位,长期压迫患者口角、舌体或牙龈,易引起局部缺血性损伤。同时,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气管导管固定器、胶布、牙垫等材料固定导管,但仍存在固定无效或固定过度等情况,加之固定材料活动度小、弹性小、材质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腔黏膜组织的压力。有研究发现:俯卧位通气,由于一侧面部受压,可到导致受压皮肤低灌注、缺血,引起面部水肿,增加MMPI的发生风险因素[6-7]。此外,ICU内无家属陪护,痰液或口水刺激产生的不适感易使患者出现烦燥、恐惧等情绪,做出紧咬导管、抵触导管、用力摇头等抗拒性行为,继而增加口腔黏膜组织的摩擦力与压力,导致口腔黏膜损伤。本组中有10例患者因气管插管移位摩擦、胶布固定过紧、牙垫压迫引起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

2.2口腔环境改变

气管插管后患者口腔长期开放,不仅减少了唾液分泌,且破坏了患者的口腔屏障,易使致病菌定植于黏膜表面,导致感染性炎症。本组中有2例患者因口腔菌群失调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

2.3患者因素

部分ICU气管插管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感知觉受损,加之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及高渗性药物,降低了口腔黏膜组织对于不良刺激的反应能力,增加黏膜损伤风险。同时,高龄患者口腔黏膜的防御、恢复、再生能力下降,也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ICU主要收治危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在自身疾病与治疗的双重影响下营养消耗量较大,随着营养状态的下降能够影响黏膜弹性,导致部分患者在轻微的刺激下引起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本组中有3例患者因胃酸反流、高渗性药物残留引起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

2.4医源性因素

ICU气管插管患者使用牙垫、气管导管等医疗器械时,可能出现口腔护理死角,加之患者易处于烦躁状态,护理人员担心导管移位或脱出未充分落实口腔护理,便增加了口腔感染风险。气囊压力的调节及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不当,均会增加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8-9]。同时,气管插管后护理清洁方法不当、护理频次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或护理液使用不当,也易导致痰痂、食物残渣堆积,增加口腔黏膜刺激,继而造成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10]。

3护理措施

3.1动态风险评估

每日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结合溃疡面积、红肿情况与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注意重点观察口唇、颊黏膜、舌面等插管压迫部位,以及脓性、血性渗液等分泌物性状[11]。同时,每日监测患者的口腔pH值,评估气囊压力波动、插管固定不稳定等危险因素,并使用营养不良炎症严重程度评分(MIS)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

3.2优化口腔护理操作流程

每间隔4~6h对气管插管口腔黏膜损伤患者进行1次口腔护理,清洁时保持动作轻柔、细致,减少摩擦损伤,其中Ⅰ-Ⅱ级口腔黏膜损伤患者以“冲洗+刷洗”法进行护理,即使用海绵棒或软毛牙刷清洁患者的牙齿、颊部、插管表面;Ⅲ-Ⅳ级口腔黏膜损伤患者以“冲洗+负压吸引”法进行护理,即注液冲洗后马上使用负压吸引器将残液吸除,避免误吸,注意不可使用过氧化氢冲洗。口腔清洁顺序为对侧→近侧颊部→舌面→硬腭。此外,操作前后均需要双人协作固定插管并核对插管位置,维持气囊压力25-30cmH₂O‌。

3.3黏膜保护与修复护理

①物理保护:采用硅胶牙垫代替常规的硬质牙垫,缓解局部压力,使用低致敏性硅胶胶布,减少皮肤过敏风险[12]。每间隔4h调整1次固定插管的胶布位置,以免相同部位长时间受压。②保持黏膜湿润,促进修复:使用维生素E油或水凝胶保持患者口腔黏膜湿润[13]。同时,遵照医嘱每日使用2次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局部溃疡愈合。③防控感染:严格执行无菌吸痰操作原则,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针对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遵照医嘱每日使用3次的制霉菌素混悬液含漱。此外,尽量使用带声门下吸引功能的导管,缓解分泌物滞留。每日更换吸痰管、口腔护理包,预防交叉感染。

3.4体位管理

每间隔2h协助患者变换1次体位,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30-45°,以降低插管移位风险,预防胃内容物反流[14]。每次完成口腔护理后的30min内,避免患者取平卧体位,禁止经口进食‌,以免发生误吸。

3.5加强多学科协作

ICU医护人员共同查房,全面评估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的恢复情况,对于合并深部坏死或真菌感染的复杂病例启动多学科会诊,包括:口腔科指导局部止血;微生物实验室快速反馈患者病原学结果;营养科根据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调整肠内营养配方;药剂科根据分泌物结果协助调整用药方案;耳鼻喉科指导鼻腔湿化方案与鼻插管固定技巧等。注意明确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会诊响应时间≤2小时。

3.6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

采用沟通画板或电子设备帮助患者及时表达不适感,最大程度的满足其需求。同时,以适当的音量(<60dB)播放舒缓的音乐或白噪音。针对疼痛强烈的患者,遵照医嘱局部喷洒2%利多卡因喷雾,缓解口腔黏膜刺激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焦躁情绪。‌

4结果

本组15例ICU气管插管口腔黏膜损伤患者中,13例黏膜损伤在3~5d内愈合,2例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延长至7~10d愈合,通过规范的护理操作、黏膜保护与感染控制等措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性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5体会

口腔黏膜损伤是ICU气管插管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机械性损伤、口腔环境改变、黏膜干燥与化学刺激、患者自身机能减退、护理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而从动态风险评估、优化口腔护理操作流程、黏膜保护与修复护理、体位管理、加强多学科协作、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方面着手采取规范化、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黏膜损伤修复,降低并发症风险。此外,随着现代护理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未来需不断探索,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优化护理路径,以便进一步完善ICU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的预防与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敏,唐莉,姚倩,等.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护理与康复,2024,23(6):1-8.

[2]CHEN G J,LI X Q,LI X Z,et al.Mucosal membrane pressure injury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 scoping review[J].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24,80:103560.

[3]唐莉,李敏,姚倩.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20):3682-3686.

[4]李茜,王丽竹,朱祎容,等.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5):473-477.

[5]FITZGERALD S, MCTIER L, WHTEHEAD C, et al. Inter-rate reliability of descriptor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ucosal pressure injury : 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J]. Aust Crit Care,2023, 36(2):179-185

[6]翟秀玲,王永霞,丁卉,等,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构建[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4, 28(4):102-106.

[7]郭茜,张瑛,杨影,等俯卧位通气致压力性损伤现状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38(7):1223-1227.

[8]舒越,毕蒙蒙,张超,等.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2022,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4):3038-3045.

[9]刘天贶,刘欢,李坪春,等.重症监护室患者黏膜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3,20(3):177-180.

[10]张华,张坤,崔菡斐,等.减少ICU病人经口气管插管相关皮肤黏膜损伤的品管圈实践[J].循证护理,2023,9(8):1444-1449.

[11]杨茂凡,周会兰,陈柯宇,等.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3,38(2):21-24.

[12]刘志雯.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口腔溃疡的原因和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4):419-420.

[13]李营阳,候琳琳,景孟娟,等.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7):1104-1109.

[14]刘天贶,龙玉娟,刘欢,等.ICU患者不同部位黏膜压力性损伤的特征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22,29(8):35-39.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