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患者让我学到了一项新技能:间歇经口—食管喂养法

说实话,还得感谢每天拔胃管好几次的那个患者。也许他是真的难受,一天拔管好几次。正因为他的坚持拔管,又有幸得到丁香园老师指导。让我get到了一项新技能。话不多说,上干货。
脑卒中患者由于吞咽障碍,需留置鼻胃管。而长期留置鼻胃管常常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①可导致鼻咽部、食管、胃贲门部溃疡;②引起鼻咽部的细菌移位;③长期留置鼻胃管易导致贲门闭合不全,食管下段松弛,更容易发生食物反流、误吸甚至肺部感染 。据文献报道长期留置鼻胃管喂养的病人肺炎发生率31.25%~70.00% 。此外,鼻胃管持续留置可能导致舌、腭、咽、食管肌肉萎缩,妨碍吞咽功能重建,部分敏感病人甚至因不舒适、外观不美观而拒绝留置鼻胃管管饲。
间歇性经口-食管管饲是一种营养支持方法:在进食时把胃管经口插入食管上部,通过胃管注入食物、水和药物,进食完随即拔出 。
间歇性经口食管管饲法遵循正常的食物摄取方式,同时也是吞咽困难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言语治疗师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大多数治疗师仅将其作为严重吞咽困难病人一种治疗方法,而不是进食方法。
实施间歇经口-食管喂养法:
①管饲前准备:协助病人坐或半坐位,取下假牙,用温水润滑管道;
②嘱病人张口,护士持胃管经口咽麻痹侧置入咽喉部时,嘱病人配合吞咽动作,然后随吞咽到达食管上部(胃管插入长度25~30 cm) 。
③置管成功的标准:病人无咳嗽,呼吸平稳;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没有气泡逸出;
④食物、水和药物通过胃管进入食管上部。每餐的管饲量根据每天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每天置管4~6次,每次喂食量300~450 mL ;
⑤喂食结束后,折叠管道末端,指导病人深呼吸,并在病人呼气结束时迅速拔出胃管,嘱病人保持体位30 min左右;
⑥取出的胃管用温开水冲洗并干燥,以备下次使用。
目前国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常留置胃管解决病人的营养支持问题,但胃管对机体来说为一种异物,持续刺激机体导致鼻咽喉部分泌物、溃疡、食管和胃黏膜糜烂发生率增加。此外,胃管长期留置可使贲门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胃肠蠕动减慢,增加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从而诱发和加重病人的肺部感染 。
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符合正常的经口进食途径,在进食间歇期食管括约肌处于关闭状态;同时食管上端食物刺激使咽部声门上的内收反射增强 ,减少胃食管反流物在咽部滞留的机会,因此,与留置胃管管饲相比,这种喂养方式可以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①留置胃管可能干扰其他吞咽治疗措施进行,而间歇经口管饲组病人注食结束后拔除胃管,更方便病人进行治疗;
②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多伴口腔及咽部吞咽肌群瘫痪或麻痹,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喉上抬无力 。在日常吞咽康复治疗及训练中,通过胃管反复拔出与置入,增加口腔及咽喉部吞咽相关肌群的刺激,促进肌肉群收缩。因此,经口腔间歇置管法是喉部肌肉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
③同时,因为没有胃管留置的影响,干预组病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外表形象,这可能会增加病人对康复的信心,使病人更积极有效地配合康复治疗。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人口咽部对刺激反射敏感性下降,因此,间歇经口-食管管饲较留置胃管可避免对鼻黏膜和胃黏膜的损伤,减轻经鼻胃管置入引起的恶心、疼痛等不适,同时可减少鼻、口分泌物产生。这种喂养方式更有利于保持鼻、口、咽的卫生,可显著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留置鼻胃管不仅堵塞了鼻腔的一侧,而且引起明显的异物感和咽喉部的刺激性疼痛,从而影响呼吸,引起不适。
以上参考文献来源:
间歇经口-食管喂养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危娟1 李巧薇1 万婷1 黄臻1 张翠云1)
最后编辑于 2024-05-05 · 浏览 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