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轴内镜-机械臂导航下微创Light Bulb术治疗39岁男性Ficat III期股骨头坏死及术后康复

病例信息
一、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男
年龄:39岁
入院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7:14
主诉: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月余,加重1周
二、现病史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酸痛,活动尚可。近1周疼痛加重,尤以上下楼梯时为甚,伴活动受限。外院MRI示“左侧股骨头坏死”,今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收入院。病程中无发热、盗汗、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不适,精神食欲可,二便正常。
三、体格检查
- 生命体征:T 36.6℃ P 62次/分 R 19次/分 BP 123/77mmHg
- 一般情况:神清,精神可,体重48kg
- 专科检查:
- 左髋关节:无肿胀,腹股沟中点压痛(+)
- 活动度:屈曲<90°,外展<30°
- 步态:跛行
- 肌力:左下肢较右侧减弱
- 感觉及血运:肢体远端正常
- 神经反射:左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四、辅助检查
1. 螺旋CT:符合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改变
2. DR片:左股骨头骨质密度不均,关节面毛糙


3. 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4. 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五、初步诊断
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RCO分期待定)
六、诊断依据
1. 典型症状:左髋进行性疼痛伴活动受限
2. 体征:左髋活动受限、压痛、跛行
3. 影像学支持:CT及DR符合股骨头坏死表现
七、鉴别诊断
疾病 排除依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 无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类风湿因子阴性、无全身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 无游走性大关节痛、抗链"O"阴性
痛风性关节炎 无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史、血尿酸未提示异常
髋关节结核 无低热盗汗、胸部CT未见结核灶
八、病情评估
- VTE风险评分:0分(低危)
- 压疮风险评估:22分(高风险)
- ADL评分:100分(生活完全自理)
- 跌倒/坠床风险:0分(低危)
九、诊疗计划
1. 护理:骨科常规护理,II级护理,普食,留陪护1人
2. 检查:完善术前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
3. 治疗:
- 暂予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止痛
- 左髋关节保护性负重
- 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拟行股骨头髓芯减压术或关节置换术)
4. 医患沟通:告知疾病进展风险及手术必要性
总结与讨论
术前讨论记录
时间:2025年04月XX日 10:00
地点:骨科医生办公室
一、病例汇报(住院医师 李XX)
患者,男,39岁,因"左髋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受限1月"入院。
核心数据:
Ficat分期
0 期:x线平片、MRI正常,无临床症状。
I期:平片显示正常或轻微骨质减少,MRI显示水肿,临床症状包括腹股沟疼痛。
II期:x线平片显示混合骨质减少和/或硬化症和/或软骨下囊肿,MRI显示地理缺陷,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和僵硬。
III期:x线平片新月征和最终皮质塌陷,MRI表现相同,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和僵硬,可能伴有膝关节放射和跛行。
Ⅳ期:终末期,x线平片显示继发性退行性改 变,MRI表现相同,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和跛行。
Ficat分期III期(CT示新月征+软骨下塌陷,MRI坏死体积占比42%)
坏死区域:股骨头顶部(Zone 1)、前内侧(Zone 2)及中央区(Zone 3)
疼痛VAS评分:静息4分/活动7分
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已严格制动1月疼痛加重)
年龄<40岁需保髋治疗
坏死灶未累及外侧柱(Garden分型B型)
二、手术方案论证
拟行术式:机器人导航下经皮骨内镜Light Bulb植骨术
技术改良要点:
精准通道设计
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图1),规划大粗隆近端→头颈交界外侧通道(避让旋股内侧动脉深支)
机械臂定位误差<0.3mm
镜下清创标准
磨除至"滴血骨面"(毛细血管渗血)
保留软骨下骨>5mm(术中C臂监测)
植骨材料优化
自体髂骨颗粒(取骨量15ml)
复合rhBMP-2(5mg)及浓缩骨髓血(CD34+细胞>2×10⁶/kg)
三、关键问题讨论
争议点 讨论结论
是否需关节脱位 否决传统开放脱位方案 → 经皮通道可降低医源性血运破坏(文献支持血供保留率↑30%)
坏死灶清除彻底性 确认内镜优势:①30°镜头多角度观察 ②生理盐水灌注冲洗实时评估渗血
植骨支撑强度 追加β-TCP人工骨(3ml)混合自体骨 → 增强抗压强度(生物力学测试达正常松质骨80%)
导航故障预案 备术中C臂透视+徒手解剖定位(以髂前上棘-大粗隆连线为体表标志)
四、麻醉及围术期管理(麻醉科 刘XX)
麻醉方式:喉罩全麻(避免气管插管致咳嗽增加髋关节压力)
特殊体位:侧卧位骨盆固定(倾斜角<10°防止导航偏差)
血液保护:控制性降压(MAP 65-70mmHg)
氨甲环酸1g术前静滴
五、手术风险预案
风险 应对措施
软骨下骨穿孔 术中出现"灌洗液异常外渗" → 立即C臂确认 → <3mm缺损填压胶原骨蜡
植骨材料移位 术后24h内CT复查 → 移位>2mm则透视下挤压复位
深静脉血栓 术前Caprini评分5分 → 术后6h起依诺肝素40mg qd + IPC加压泵
股骨头塌陷进展 术后每月MRI监测 → 若塌陷进展>2mm则提前负重干预
六、术后康复路径
0-8周:
持续轴向牵引(重量1/10体重)
CPM机每日2次(0-30°递增,禁止内旋)
9-12周:
双拐三点步态训练(患肢触地不负重)
负重时间窗:
X线示骨小梁穿过植骨区 + MRI T1WI低信号区缩小50% → 允许部分负重(术后≥12周)
七、讨论总结
手术必要性:患者年轻、坏死范围大但外侧柱完整,保髋意义大于关节置换
技术可行性:改良术式具备微创、精准、可视化三大优势,适合此例解剖特点
关键执行要求:务必保留软骨下骨"安全壳"(术中动态活动髋关节验证)
植骨压实度需达80%(镜下评估骨粒间无空隙)
知情同意重点:
告知20%概率需二次手术(若塌陷进展至Ficat IV期则行THA)
结论:全体通过机器人导航下经皮骨内镜手术方案,定于2025年04月XX日实施
rhBMP-2冷链运输记录(2-8℃)
备异体冻干骨(规格:5-10mm颗粒)
髋关节专用C臂消毒包(含无菌罩)
此讨论记录符合《骨科手术术前讨论专家共识(2024版)》要求,重点突出微创技术风险效益评估及精准康复方案制定。股骨头坏死Ficet分期


开放性Light Bulb术
一、影像学分期评估
Ficat分期:III期(DR/CT显示新月征+皮质塌陷,MRI确认坏死范围)
坏死范围:股骨头顶部、前内侧及中心区(数字化三维重建图示见附件)
二、拟行术式
数字化导航下经皮骨内镜Light Bulb术
(改良微创技术)
三、手术关键步骤
术前规划
髋关节CT三维重建 → 确定坏死区空间坐标

通道设计:大粗隆近端→头颈交界外侧(避让主要血管)

术中操作
步骤 技术要点
机械臂定位 基于预设坐标精准引导克氏针穿刺


单轴内镜入路 经关节囊微切口(<1cm),环锯去除头颈交界皮质




镜下清创标准 磨除苍白坏死骨 → 至骨断面渗血(滴状出血)
软骨保护 动态活动髋关节监测 → 避免损伤软骨下板
植骨材料 自体髂骨颗粒 + rhBMP-2(5mg) + 浓缩骨髓血
四、术后管理方案
制动阶段(0-8周)
绝对卧床 + 下肢皮肤牵引(维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
每日CPM机被动活动(0-30°渐增)
过渡阶段(9-12周)
双拐非负重行走 → 单拐部分负重
康复监测


术后第1、2、3月复查X线+MRI(评估植骨融合及血运重建)
五、技术优势说明
对比项 传统开放Light Bulb术 改良骨内镜术式
手术创伤 需关节脱位(破坏血运) 经皮通道(保护旋股内侧动脉)
坏死区可视化 盲视清创 内镜直视下精准磨除
软骨下骨保护 易过度去除 动态活动监测防穿孔
下地时间 3-4月 2.5-3月(早期CPM预防僵硬)
六、风险预案
术中风险
软骨下骨穿孔 → 备自体骨软骨移植
导航偏差 → 术中C臂透视校正
术后风险
植骨吸收 →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干预
深静脉血栓 → 依诺肝素40mg qd + 足泵治疗
总结:
患者为39岁男性,左侧股骨头坏死明确进展至Ficat III期,1个月内疼痛VAS评分从4分升至7分,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指征判定基于三重标准:①年龄<40岁保髋优先原则;②坏死灶未侵袭外侧柱(Garden B型);③动态MRI显示骨髓水肿范围扩大30%,提示进行性坏死。
本次拟施行的数字化导航微创Light Bulb术核心创新在于骨内镜-机械臂导航双技术融合。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需关节脱位造成血运破坏,本方案通过大粗隆近端精准通道(术前三维重建确认覆盖92%坏死区,包括头顶部、前内侧及中心病灶),实现微创条件下可视化操作。但需正视其操作复杂度提升:机械臂导航系统设定误差容限≤0.5mm(超出阈值立即启动C臂透视校正),术中计划透视仅2次——定位导针时及植骨压实后。
关键技术突破点有三:
数字化规划驱动决策
基于CT三维重建量化坏死体积(42%),智能规划通道角度(外倾35°±3°)确保器械直达病灶核心
关节动态监测防损伤
镜下清创全程活动髋关节(屈曲45°→外展30°循环),实时观察软骨下骨形变,保留>4mm安全厚度
康复周期突破性缩短
整合CPM机(术后72小时启动,0-30°渐进)与LIPUS(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每日20分钟),将绝对卧床时间从传统8周压缩至6周(需满足骨代谢标志物P1NP>50μg/L及影像学骨痂形成)
风险控制锚定具体数值:
导航偏差>1mm时切换徒手操作(以髂前上棘至大粗隆连线为解剖标志)
软骨下骨磨除阶段灌洗液压力维持<50mmHg(防微骨折)
植骨压实密度需达80%以上(镜下评估骨粒间无可见间隙)
改良方案价值总结
本术式通过精准通道设计(误差<1mm)-镜下动态监控(实时活动度反馈)-加速骨愈合干预(LIPUS+CPM)三重技术迭代,在保证坏死灶清除率>90%的前提下:
① 手术切口从传统8cm缩减至1cm;
② 医源性血运损伤风险下降47%(基于旋股内侧动脉保护);
③ 康复周期缩短25%且无塌陷进展病例(本院2024年5例随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