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警惕!草丛里暗藏的致命虫子

发布于 2 天前 · 浏览 6303 · 来自 iOS · IP 四川四川


preview
此视频仅专业人士可见
去登录

近日,我院外科胡主任接到一位阴囊蜱虫咬伤患者,有说用容器装上酒精淹没蜱虫就会出来,这个方法可靠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蜱虫预防指南

一、认识蜱虫

1. 种类与习性:蜱虫俗称狗豆子、草爬子,现存硬蜱、软蜱和纳蜱三大科,各阶段均吸血。其常栖息于潮湿阴暗的草丛、灌木丛,尤其喜欢枯枝落叶堆积和人畜活动频繁的区域 。

2. 外形特征:蜱虫呈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 - 10mm,硬蜱饱血后可达指甲盖大(约30mm),软蜱吸血后呈蓖麻籽状。

3. 危险特性:蜱虫叮咬吸血时会释放“麻醉剂”,人不易察觉。其叮咬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等多种疾病,重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蜱虫危害

1. 局部症状:叮咬后可致皮肤局部红肿、瘙痒,若处置不当易引起继发感染。

2. 传播疾病:部分蜱虫携带大别班达病毒(DBV)、贝氏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斑疹伤寒等疾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3. 人畜共患病风险:家养宠物外出后,蜱虫可能附着在其耳后、腋下、腹部等部位,被带回室内,诱发人畜共患病。

三、外出防护措施

户外活动时做好“三重防护”:

1. 穿着防护:穿着浅色长袖长裤,将裤脚扎入袜内,减少皮肤暴露。

2. 喷涂驱避剂:在皮肤裸露部位喷涂具有“农药登记证”“产品质量标准证”和“农药生产许可证”三证齐全的驱避剂,重点防护耳后、脚踝等易叮咬区域。

3. 返家检查:返家后立即抖落外衣,检查全身皮肤褶皱处,如腋下、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是否附有虫体;同时梳理宠物毛发,排查蜱虫藏匿风险。前往野外植被茂密区域旅行、踏青时,避免在草丛坐卧。

四、被蜱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1. 禁止不当操作:切忌硬拽蜱虫(其口器带倒钩,硬拽易残留引发感染)、用打火机烧(会致其乱吐毒水,增加感染风险)、倒白酒(可能刺激蜱虫咬得更紧) 。

2. 正确移除蜱虫:使用家用尖头镊子或细线环绕的方法。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虫口器部位,用稳定、均匀的力度往上拉,避免左扭右晃和猛拉。

3. 伤口消毒:移除蜱虫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清洗被叮咬部位,再用碘伏或酒精棉签绕伤口打圈消毒。

4. 后续观察与就医:若可能,将拔出的蜱虫保存在密封容器中。叮咬后两周内,如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起红疹子等异常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咬史。

蜱叮咬 (9)
纠错

最后编辑于 2 天前 · 浏览 6303

5 17 14
同行评议 1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