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趋势分析及2022—2035年预测研究
背景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是当前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的趋势,并预测2022—2035年宫颈癌疾病负担,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对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并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基于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对2022—2035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进行预测。
结果 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11.80/10万增至2021年的13.37/10万(EAPC=0.88,95%CI=0.70~1.07);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6.98/10万降至2021年的4.64/10万(EAPC=-1.05,95%CI=-1.20~-0.89);标化DALYs率由1990年的228.2/10万降至2021年的149.8/10万(EAPC=-1.07,95%CI=-1.22~-0.92)。2021年,中国宫颈癌标化死亡率分别是英国的2.11倍、澳大利亚的1.73倍、美国的2.45倍,标化DALYs率分别是英国的2.01倍、澳大利亚的2.38倍、美国的1.59倍。1990—2021年,35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发病数占比从1990年的86.41%升至2021年的92.12%,DALYs占比从1990年的88.48%升至2021年的95.07%;40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死亡数占比从1990年的86.42%升至2021年的95.54%。25~54岁组宫颈癌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其中,4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最大(EAPC=1.49,95%CI=1.2~1.78);45~49岁组宫颈癌死亡率和DALYs率在<60岁人群中下降幅度最小。预测2035年,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标化DALYs率将分别降至11.8/10万、3.4/10万和112.8/10万。
结论 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较重,高于英国等发达国家;35岁以上人群是宫颈癌疾病负担的主要构成,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建议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9~14岁女童HPV疫苗接种的全国普及,并探索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提高35~44岁人群的宫颈癌筛查覆盖率,结合加强宫颈癌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防控体系,降低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