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护理服务”让居家护理更专业,探索新时代健康管理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指医疗机构派出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居家老年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
一、组织管理
(一)应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服务评价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及服务规范、流程、标准、应急预案。
(二)应在医疗机构醒目位置和信息平台展示服务热线、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收费标准、支付方式和服务监督方式,公开信息应真实、完整、有效、及时更新。
(三)应对派出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居家服务的法律法规与基础知识、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护理服务相关理论与操作规范、服务安全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应根据服务场所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五)与医疗保障部门签订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协议的医疗机构,应遵照医疗保障定点管理规定。
(六)开展上门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应配置适应工作需要、便于携带的仪器设备;配备与所开展服务项目相关的耗材、药品及必要的急救物品。
(七)应为派出护士购买与服务质量安全相适应的保险。
(八)应根据医疗机构的承接能力和服务能力,设定30min内可到达的区域为服务半径及范围;必要时配备交通工具。
二、互联网护理护士要求
(一)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可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到;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及不良执业行为记录。
(二)具备5年及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护师及以上职称。
(三)提供上门专科护理服务的护士和开展“互联网+护理”专科门诊的护士应取得省级及以上相关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
(四)完成“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考核合格;完成平台实名认证,并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备案。
三、服务对象
(一)服务对象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并经医师评估,适合在家庭或长期居住场所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和康复。
(二)服务对象重点为患者或有护理需求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和终末期等行动不便者、母婴人群和其他有上门护理需求的特殊人群、通过第三方平台咨询的人群。服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a)患有慢性疾病需进行PICC、输液港(PORT)、导尿管、鼻胃管、引流管、气管切开等导管维护;
b)需要进行压力性损伤护理、造口护理、伤口换药、失禁性皮炎等皮肤护理;
c)长期卧床并发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统感染;
d)需要长期吸氧或者使用无创呼吸机;
e)脑血管意外瘫痪需进行康复护理;
f)骨折牵引固定且长期卧床;
g)处于疾病终末期需安宁疗护;
h)需要中医适宜护理技术;
i)出院居家的产妇和新生儿。
四、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包括健康评估与指导、临床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和安宁疗护。
(一)健康评估与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与指导、认知能力评估与指导、老年常见风险评估与指导
(二)临床护理:生命体征测量、物理降温、氧气吸入、雾化吸入、血糖测量、静脉采血、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鼻饲、鼻胃管更换、吸痰护理、导尿管护理、膀胱冲洗、灌肠、直肠给药、普通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腹透管维护、产后护理、婴儿护理
(三)专科护理、PICC维护、输液港(PORT)维护、造口护理、压力性损伤伤口换药、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
(四)康复护理、疾病康复指导、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指导
(五)中医护理
(六)安宁疗护
五、服务流程
(一)线下首诊:服务对象申请上门护理服务前,应在实体医疗机构对自身疾病进行首诊,由首诊医疗机构明确疾病诊断、制订有关诊疗方案。
(二)线上申请:服务对象在平台首次注册应实名认证,应由服务对象发起服务请求,完善姓名、身份证、性别、手机号码、详细住址等基本信息,预约服务项目及时间。
(三)平台审核:平台应审核服务订单的地址、项目等是否超出承接范畴,综合评估是否可以上门服务。
(四)护士接单:护士接受平台派单或自主接单后,应在24h内与服务对象联系,核实其信息及服务项目,再次进行评估。
(五)服务前准备:应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对象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情况、既往史、家族史、治疗用药情况、意识、运动方式、进食、吸烟、饮酒、排泄、疼痛、咳嗽咳痰、心理状况、健康需求等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健康状况及照护能力、服务对象及家属的配合情况、服务过程可能面临的风险等。服务前与服务对象或家属进行预约,告知到达时间、服务内容和注意事项。对不适合上门服务者,接单护士及时反馈平台,由平台反馈服务对象并记录归档。可给出服务对象或家属其他形式的服务参考。
(六)制订服务方案: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评估结果,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共同协商制定服务方案,服务方案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频次、服务人员。根据评估结果与服务方案,与服务对象或家属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服务双方基本信息、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频次、服务期限、服务收费、服务终止情形、双方权利义务、风险责任分担、争议解决方式等。上门护理服务方案应征得服务对象或家属的签字同意。
(七)服务实施:服务人员应着装得体,有明确工作标识,按预约时间到达,征得服务对象或家属同意后入户。主动问候服务对象并出示身份证明,按规范填写知情同意书。护理服务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严密观察病情,发现疑难问题及时与机构沟通,寻求帮助,必要时告知家属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如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护理服务时需有第三人在场,应尊重服务对象生活习惯,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服务结束应及时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服务项目、护理评估及服务情况等,双方签名。向服务对象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征询服务对象或家属的意见,通过签字、录音等方式完成服务验收。医疗废物的管理应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特殊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HJ 421-2008规定的包装袋或者容器内。上门护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疗废物由工作人员自行带回医疗机构。
(八)服务评价:医疗机构应在服务完成24h内采取电话、线上问卷、面谈等形式了解有无相关不良反应及对服务的评价,并制订改进措施。
各位亲,你们开展的怎么样?欢迎大家一起做分享!
最后编辑于 04-19 · 浏览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