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读懂仲景“六经”
一秒读懂仲景“六经”
作者 包永辉
一句话总结:
六经辨治就像中医的“GPS导航”,通过身体反应的6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快速定位疾病位置和程度!

一、三阳病(身体还能“战斗”的阶段)
1. 太阳病——感冒“冲锋期”
症状:怕冷、发烧、头痛、脖子僵(像被冷风吹透)
治疗方向: 发汗驱寒
经典方: 桂枝汤(温和发汗)、麻黄汤(强力驱寒)
2. 阳明病——高烧“暴发期”
症状: 高烧、大汗、口渴、便秘(像体内火山喷发)
治疗方向: 清热通便
经典方: 白虎汤(退烧灭火)、承气汤(通便排毒)
3. 少阳病——反复“拉锯期”
症状:忽冷忽热、口苦、胸闷(像身体在“纠结”)
治疗方向: 和解内外
经典方: 小柴胡汤(调节身体“开关”)
二、三阴病(身体“能量不足”的阶段)
4. 太阴病——脾胃“罢工期”
症状: 拉肚子、没胃口、肚子胀(像肠胃“死机”)
治疗方向: 暖脾止泻
经典方: 理中丸(肠胃暖宝宝)
5. 少阴病——全身“断电期”
症状: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像电池只剩1%)
治疗方向:急救阳气
经典方:四逆汤(强力充电)
6. 厥阴病——阴阳“混乱期”
症状: 上热下寒(口腔溃疡+脚冷)、情绪烦躁(像电路短路)
治疗方向: 调和寒热
经典方: 乌梅丸(修复“电路故障”)
实用口诀:
三阳病→ 热证多(发烧/便秘/口苦)→驱邪为主
三阴病→ 寒证多(怕冷/腹泻/无力)→补能量为主

日常对照:
感冒初期怕冷头痛→ 太阳病(赶紧喝碗姜汤发汗)
熬夜后口苦胸闷→ 少阳病(喝点小柴胡颗粒调节)
吃冰后拉肚子→ 太阴病(生姜红枣煮水暖脾胃)
记住这个顺口溜:
疾病变化如迷宫,专业导航不踩坑。
太阳怕冷汗为先,阳明高烧便通联。
少阳寒热柴胡解,三阳驱邪火力全。
太阴拉肚理中暖,少阴冰手四逆煎。
厥阴上热下寒乱,六经导航病魔迁。
注解:
外感初期发汗解(太阳)→ 高烧便秘要通便(阳明)→ 忽冷忽热调开关(少阳)→ 集中火力驱病邪
脾胃虚寒暖中焦(太阴)→ 全身冰凉急充电(少阴)→ 寒热错杂调平衡(厥阴)→ 六经辨治抓根源
延伸:
太阳→阳明→少阳:想象感冒发展过程 (发冷→高烧→反复低烧)
太阴→少阴→厥阴:联想身体能量衰退 (拉肚子→手脚冰凉→又上火又怕冷)

最后编辑于 04-17 · 浏览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