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走出“中风”和“伤寒”认识的误区,是真正读懂《伤寒论》的前提

发布于 2022-02-16 · 浏览 2102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7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chenboDr 2人推荐

风寒亦非指二气,细岐之别称也。风也者,发散之象也,寒也者,紧缩之象也。

“风寒亦非指二气,细岐之别称也”。风寒指的是中风、伤寒,“非指二气”是指《伤寒论》中的中风病、伤寒病并不是描述风、寒两种异常气候因素侵犯人体的过程,而是疾病性质在按阴阳分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细分。“细岐”的歧是岔路,分支的意思,细岐就是小的岔路。意思就是阴阳是疾病大的、总的分类,而风和寒是细微的分类。

阴阳是根据阳气的进退强弱进行的分类,而风寒则是根据疾病性质的紧缩和松散进行的分类。“风也者,发散之象也”,发散有外发和松散之意,我们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都恶寒,但强调发热,是指虽然恶寒,但腠理闭塞不明显,阳气有外透之势而发热。汗出则是腠理闭塞解除的明显征兆,恶风也是因为腠理疏松缺乏遮挡,脉缓也是一种松缓而不紧张的状态,总体而言,就是一种外发和松散的状态,所以叫中风。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脉缓,不是指脉搏频率的偏慢,而是脉管本身松弛,不紧绷的意思。

“寒也者,紧缩之象也”,就是说伤寒与中风的发散不同,是一种紧缩的状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句话明显没有强调发热,而是强调恶寒,恶寒就是腠理闭塞的一种现象。我们流感发烧的时候,如果恶寒、寒战厉害的时候,一定是汗出不来的时候,当慢慢地身上见汗的时候,恶寒就没那么严重了,所以外感病 的恶寒和腠理闭塞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体痛,包括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都是腠理打不开,汗出不来的时候,肌纤维收缩、紧张导致的。呕逆是因为体表腠理闭塞,阳气欲外散而发散不出去,转而上冲的现象,也是强调了腠理闭塞的严重。脉脉阴阳俱紧,也是一种典型的紧缩之状。总体而言,伤寒,就是描述了一种腠理、筋膜、脉管紧缩的状态

吉益南涯认为,疾病除了按阴阳进退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按发散还是紧缩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其实,这个也非常实用,向内伤病里的肠风,肺风粉刺等,这些都与感染风邪没有多大的关系,也是描述疾病的状态的。

故中风之证,终不热结,发热汗出,若不汗则烦燥,薄于里则下利呕逆,有骚扰之状也。

“故中风之证,终不热结,发热汗出”。他说中风这种情况,由于是带有发散性质的疾病类型,所以始终不会有热结的情况出现。所谓热结,指的就是阳明病腑实证的痞满燥实。“发热汗出”,这里是解释为什么不热结,因为中风是以阳气外散为主的,同时腠理是开泄的,所以发热和汗出是中风的主要表现。

“若不汗则烦燥”,这是指阳气虽然有外散的趋势,但腠理没打开而不汗出的一种特殊情况。这其实是因为中风病虽然具有发散的特性,常规表现是发热汗出,但也有变异的情况,在变异的情况下,阳气发散而腠理闭塞,阳气就在内部不停地扰动来寻求出路,就会表现为烦躁,这是在表的阳气表现为中风的一种变异情况。那么在里的阳气表现为中风的变异情况是什么,也是一种扰动的状态,只不过它扰动的是胃肠,从而出现下利、呕逆,这就是“薄于里则下利呕逆”。

这两种中风的变异情况,中风的病理性质不再用发散而表述,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有骚扰之状也”。所以发散之状说的是中风的常态,骚扰之状,说的是中风的变局。

其实其中不汗出而烦躁的情况,指的就是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主之。”而薄于里则下利呕逆,指的是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证。

伤寒之证,热结难发,必恶寒体痛,若不痛则身重,臻于里则逆满结实,有紧缩之状也。

“伤寒之证,热结难发”。伤寒的病理状态是紧缩的,寒主收引,所以伤寒表现为紧缩之状。伤寒是一种紧缩的现象,即使有热,它也不容易向外发散,所以腠理就难以打开,表现就是恶寒,体痛。如果没有体痛,这也是一种变局,是因为尽管紧缩的程度不明确,但它也发散不出来,结果阳气不流行而化为水湿沉积在身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里,就表现为身重。这其实说的是大青龙证的另一种情况:“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和中风一样,伤寒也有薄于里的另外一种变局,这种紧缩的状态没有表现在体表,而是表现在胃肠。伤寒紧缩,热结难发,难发就没有骚扰之状,不会下利呕逆。没有下利呕逆,热一直伏在胃肠里,日久伤耗津液,就会形成燥屎,形成逆满结实的腑实证。无论是正局还是变局,我们都可以看出,吉益南涯都是以“紧缩之状”这一病理特点来认识伤寒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吉益南涯试图是以伤寒、中风和阴阳这四种概念,把人体内所有发病的性状进行了分类。他认为阴、阳、风、寒,都是基于疾病的症状表现进行的病理分类,这与传统上将三阴三阳理解为经脉,将中风伤寒理解为感邪,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另外,他认为正常人体内是不存在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这都是生病了才有的现象,这种观点与我们用来指代脏腑和经络的三阴三阳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今后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要善于根据语境区分其实际意义。在指代疾病的时候,这些术语指的是一种有异于正常人的病理状态;用这些术语指代脏腑经络的时候,则是在描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是否患病无关。

非谓中于风伤于寒而致若病也。故总目云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而不直指言中风、伤寒也。

“非谓中于风伤于寒而致若病也”,他说中风和伤寒,是对疾病性质的一种概括,是基于证状表现对疾病进行的分类,并不是感受风邪、感受寒邪这类病因学上的概念。他要找依据了,《伤寒论》原文中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为中风的提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为伤寒的提纲,这就是他说的“总目”。在吉益南涯的眼,之所以总目中提到“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而不直接说“中风”、“伤寒”,就是因为风、寒只是基于疾病性质的分类,而不是基于病因的分类。

“名为中风”和“中风”,初听起来意思似乎也没多大差别呀!我举个例子,在有些地方,对于小孩啊突然夭折有一个方言叫“狗吃”,小孩突然意外死亡不叫死亡,叫小孩被狗吃了。但真是被狗吃了吗?不是的,这和狗没有关系,狗没有吃他,只是把小孩小孩不幸夭折“名为狗吃”。不管是狼吃了,病死了,交通意外死了,它都叫“狗吃”。名为伤寒意思意思是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伤寒,名为中风也是同理。

最后编辑于 2022-02-16 · 浏览 2102

2 14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