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验方汇集
《止园医话》头痛方——偏正头痛皆安康
作者/毛德西
组成:
连翘15克,菊花15克,桑叶15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10克,荷叶边15克,鲜茅根30克。
加减:
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各15克;心经有热,舌质红赤,加柏子仁15克、莲子心5克;睡眠易惊醒,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舌苔白腻,加石菖蒲、炙远志各10克。
功用:
清利头目,散结止痛。
主治:
偏正头痛。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
《止园医话》是当代名医罗止园所撰写的经验集,近几年才流传于世,看到它的真正风采。
此方出自《止园医话》“头痛与眩晕”篇,罗氏从自身患偏头痛说起,罹患数年,服用中西药治疗,时发时止,后每至午后,体温升高,偏头痛更甚,急以此方治疗,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
文中还有一例治验,女性,50岁,患习惯性眩晕,服用此方数剂,数年未发。罗氏说:“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愈其女儿剧烈性头痛。
本方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清利头目,消散上焦之风热,桑叶搜肝经络脉之风邪,黄芩清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热郁,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佐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直达头顶,以除风邪。
共奏祛风散热之效,以治风热上攻之正偏头痛。
病案:
齐某,女,38岁,公务员,于1998年8月就诊。
患头痛3年余,多家医院均诊为“神经性疼痛”,给予谷维素、苯巴比妥、镇脑宁、清脑丸等,最初尚好,继之则无效。发作时以左侧偏头痛为主,但会波及到头枕与颈部,睡眠不佳。来诊时,舌苔薄白而干、舌质红赤,脉象沉细而弦。诊为风热入络,肝阳化风。
拟方:连翘15克,黄芩10克,怀菊花15克,霜桑叶15克,薄荷叶15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6克,荷叶15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每日煎服1剂,分2次服用。
服用21剂前来复诊,言其头痛未再发作,唯有睡眠不佳,常做恶梦,影响睡眠质量,于前方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焦栀子5克,莲子心5克,以清火安神,继服21剂,睡眠安然,嘱以加味逍遥丸,疏肝清热以善其后。
按语:
偏头痛女子较多,反复发作,有时与月经失调亦有关联。此例从脉象与舌质上分析,均有热象和肝郁之兆,所以取《止园医话》方治疗。
如果是寒性头痛或痰厥头痛,此方即不适宜服用。
本文摘自《毛德西方药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毛德西
局方神术散治验举隅
神术散出自《活人局方》(编者按:未查到原始文献所提的这本书,疑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故又称“局方神术散”,由苍术、川芎、白芷、羌活、蒿本、细辛、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功用。
本方治疗慢性头痛效果较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痰浊头痛(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49岁,患无规律地头痛缠绵两载,屡治罔效,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镇静剂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仍复如故。近十余天犯病,日趋频繁,下午头痛较甚,自觉满头痛,且头重头晕,伴口苦,泛恶欲吐,咽喉不利,胃中不适,身困懒言,晨起腹泻。查患者面色萎黄,形体丰腴。既往无特异病史,平素白带较多,脉弦滑、舌质胖大有齿印,苔白稍厚腻。
以局方神术散加味治疗:羌活、白芷、川芎、陈皮各15克、苍术、葛根、云苓各30克、半夏、地龙各18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柴胡12克,每日一剂,煎服三次、服药五剂,自觉咽干、但头痛减轻、饮食有增。加用生山药30克,续服十二剂,头痛消失,诸恙悉除。
按:阳明,太阴受邪,更涉及脾胃,中焦湿盛,聚湿成痰,痰浊上泛清窍,清阳蒙,故头重、头晕,每日下午头痛,乃阳明、太阴二经邪气较盛的表现,此是该案主要病机特点,为辨证关键。脾为生痰之源,故呕恶喉粘;脾不健运,胃不受纳,故胸腹满闷,乏力便溏。证属痰饮湿浊,蕴阻脾胃,故以局方神术散加二陈汤加地龙等,蠲痰祛湿,健脾化饮,通络止痛,因药证相符,故证渐全瘳。
二、寒湿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王某,女,38岁自述三年前跌仆撞伤致病头痛,住县医院诊为“脑震荡”,经过治疗,病情减缓,但过后常觉头部隐痛,自感冬春季和阴雨天易犯病。头晕沉闷,畏寒肢冷,身困纳差,胁肋疼痛,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月经错后,白带较多,常易感冒,既往有腰痛病证已七年。查脉弦、舌质淡、苔白薄、面色微黄,声言低微。
拟局方神术散加味,处方:白芷、苍术、川芎各18克,羌活、蒿本、熟附片、僵蚕、生牡蛎各15克,细辛6克、柴胡、土元各12克,车前子、杜仲各15克、焦术、云苓各30克,每日煎服两次。服药三剂,即觉精神舒畅,饮食有味,但头部仍感晕痛,宗原旨,守方半月余,头痛及诸证均减轻。1984年夏遇患者,言服药后病情逐渐好转而痊愈。
按:本例有外伤和腰痛病史,加之妇人素体白带多而湿盛,久则肾气更虚而致阳虚。阳虚则涉及脾、肾、肝三脏。脾阳不健,湿困不运,故而面黄气短、白带较多:肾阳虚衰,则命火势微。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困,肝阳气虚,则木不荣发,疏泄不畅,故头痛眩晕。冬春及阴雨天易犯病,是生气通天,天人相应,同气相召,外因与内因相互引发,阳虚之体与寒湿之气相通之故,所以,此案病因病理尤应重视。因属肝、脾、肾阳气虚衰、寒湿较盛,故重用和主用藁本、川芎、白芷、苍术、细辛、附片等,分别升发肝阳、健补脾阳、温熙肾阳,和诸药有机配合,调达阴阳,畅通气机,头痛头晕,奏效确然。
三、风湿头痛(偏头痛)
张某,女,47岁。主诉头痛已四年,遇西风易发作(编者按:“西”字存疑),时发于左侧、时发于右侧,平素头内隐痛并伴有昏胀感,伴口淡,吐清涎,头晕,身困,白带较多,舌质淡,有齿印,苔白薄满布舌面,脉弦缓。
处方:白芷、羌活、苍术各18克,蒿本、炙甘草、白蒺藜、蔓荆子各15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桂枝、细辛各10克,白芍、地龙、炒山药30克。连服六剂,头痛减缓,余恙亦平,再诊时嘱其照上方减量服用,每日上午服药一次,连服半月遂愈。
按:患者头痛病程较长,有恶风及遇风加重的特点,结合其余兼证,说明属风湿之邪痹阻清窍,故用局方神术散,重用羌活、白芷、苍术、地龙等、祛风除湿,蠲痹止痛。又因属慢性疾患,风药迭用,易生燥热,故于急诊之后减量减次续服,意在急发期顿挫病势,缓解期图本绥治。
本文摘自《湖南中医杂志》,2009年9月第25卷第5期
清上蠲痛汤
作者/钟相根
【来源】
本方见于《寿世保元》,为明代龚廷贤所拟,是根据宋代《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及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之“羌活胜湿汤”合方加减衍化而成。
【组成】
当归(酒洗)一钱、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米泔浸)一钱、麦冬一钱、独活一钱、生甘草三分、片芩(酒炒)一钱五分。
【用法】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功效】
疏风通络透邪,活血理气除湿。
【主治】
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加减法:左边痛者加红花七分、柴胡一钱、龙胆草(酒洗)七分、生地黄一钱;右边痛者加黄芪一钱、干葛八分;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食积痰壅,用天麻五分、半夏一钱、山楂一钱、枳实一钱;当头顶痛者加藁本一钱、大黄(酒洗)一钱;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门冬一钱,苍耳子一钱,木瓜、荆芥各五分。气血两虚,常有自汗,加黄芪一钱五分,人参、白芍、生地黄各一钱。
无论年深日近,偏正头疼,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胸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
【方解】
本方是针对“头痛”证而设。痛证的原因虽多,但不外乎于“不通”,外邪(如风寒湿热)阻滞脉络固可引起不通,而脏腑的机能失调、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亦可阻滞经脉而不畅,故治疗必须通经脉以解决邪郁,升清泄浊以濡养筋脉肌肤。
方中羌活、白芷、细辛、防风,辛温以疏散风寒;羌活、独活、苍术,苦温驱风而胜湿;菊花、蔓荆子辛凉以疏解风热。因病在头部,惟风药可到,数味风药合用,上能散头部之邪结,外可解泄肌肤经络之阻滞。根据“治风先治血”、“久痛必瘀”的认识,故方中配以当归、川芎,辛温行血活血以养血,使“血行风自灭”。更佐以黄芩、麦冬,苦寒泄热而养阴,可缓祛风除湿诸药之燥,再以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散而不耗伤正气。可见本方辛而不燥,温而不热,苦而不寒,泄而不降,既可升散风邪,又能苦泄浊阴,而适用于各种头痛之证。
【临床应用提要】
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然莫不以“风”为主要致病因素。《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金元・李杲《兰室秘藏》有“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说。清上蠲痛汤中,川芎、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苍术诸药(量轻不超过3g)轻清上达,以疏风通络松透伏邪;黄芩清泄少阳相火,菊花、蔓荆平肝息风,截断“风火相煽”;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止痛;麦冬养阴护津,以免风药升散伤津损血;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有祛上部之风寒湿热诸邪,化头部诸经气血之郁滞,引气下行,从而蠲除头痛。即使是虚证、热证也可放心用之。诚如龚廷贤所说:“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陈桂苍应用本方治疗头痛,按其病情随证加减,扩大了治疗范围,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月经性头痛、上颚肿瘤及脑瘤引起的头痛等,皆可应用。笔者临床体验,应用本方尤需注意不可妄自增大药量其理在于“风”药质轻味薄,性本升散,其量不超过3g,则轻清上达高巅之性益彰,且不宜久煎,オ能符合古人轻用“风药”治疗头痛之理。
日本医家矢数道明认为,对于用古方随证施治而不见疗效的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月经头痛、上颚脓肿疼痛,以及脑脓肿所致的头痛等均可用之而奏效。
【临床应用】
案1、脑动脉瘤(沈炎南医案)
罗某某,女,55岁,1984年5月15日初诊。病人于1983年初开始自觉头部左侧疼痛,左眼视物模糊,至当年年底左眼视力从1.2下降至0.2,伴前额部胀痛。1984年初先后到某某大学医学院、广州市某人民医院诊治,作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査,诊断为脑动脉瘤,位于蝶鞍前部稍偏左侧,约2.1cm×3cm大小:视力右眼1.2、左眼0.1,左眼视野缩小。经治未见明显改善,延请沈老治疗。自诉头部左侧及左眼眶周围顽痛不止,头部发胀感,头晕,左眼视物模糊,耳鸣,夜寐多梦,时有口苦,胃纳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证属风阳上扰清窍,治以祛风止痛,平肝明目为主,方拟加减清上蠲痛汤加味。
处方:当归、川芎、白芷、羌活、防风、钩藤、蔓荆子、麦冬、独活、黄芩、细辛各3g,杭菊花、甘草各1.5g,蕤仁肉9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4剂,头痛、头胀减轻,依前方加草決明9g,日1剂。共服14剂,头晕、头痛、耳鸣均消失,自觉左眼视力有改善。依上方再服7剂,眼科检査左眼视力由原来的0.1变为0.2,视物较前清楚。处方:当归、川芎、羌活、防风、杭菊花、麦冬、黄芩、甘草各3g,白蒺藜、蕤仁肉、草决明、蔓荆子、白芍、生地各9g。水煎服,隔日服1剂,连服14剂以善后。病者一直随诊至今,疗效巩固。
案2、头痛(俞慎初医案)
汪某某,女,41岁,1989年11月2日诊,病人头痛多年,或痛在左侧,或痛在右侧,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经多方医治鲜有疗效。病人伴有胸闷心烦,性情急躁,口干纳减,夜寐欠佳。脉弦细数,舌质淡红苔薄白。诊为肝经风火头痛,治宜平肝祛风佐以清热。处方:川芎5g,白芷6g,羌活5g,柴胡6g,钩藤10g,甘菊花6g,蔓荆子10g,麦冬10g,黄芩5g,防风6g,细辛2g,葛根6g,甘草3g,夜交藤12g,服5剂后,头痛著减,余症亦瘥,但食量未增,前方加谷麦芽各15g,又连服10剂后,诸症均愈。
案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头痛(汉方医案)
某某,43岁,女,初诊于1972年3月23日。
病历:病人从1971年4月起左手麻木不能活动,在医院检査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反复出血3次,从那以后头痛为主诉,眼底有炎症,诉视力障碍,只看到半个视野。还有胃下垂,两膝痛,背部凝痛。病人于1968年接受过右肾下垂手术。
现症:营养、脸色一般,血压130/85mmHg,生了2个小孩。37岁月经停止。大便2日1次,能正常步行。头痛时要服止痛药才能忍耐。
治疗:针对血症、上冲的头痛而让服清上蠲痛汤。服15日后头痛无变化,但在眼科检查,医生说眼底的炎症有很大好转。从太阳穴至头顶部痛。服1个月后改为五苓汤,但没有清上蠲痛汤疗效好而改回原药。8月份针对小便不利,膀胱炎而服清上蠲痛汤合五苓汤,即头痛减轻。以后继续服1年,即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有时候忘了服止痛药亦能忍受,病情大有好转。
案4、梅尼埃病(汉方医案)
某某,47岁,女,初诊于1975年3月。病历:从1958年生第3胎起患眩晕、头痛、耳鸣、动悸、恶心、食欲不振、胃灼热感、下肢倦怠、失眠,每天都有不定愁诉(这里痛,那里痛,并不固定)。以前接受过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手术,加上更年期自主神经失调,家属也很为难。血压也高,初诊时170/105mmHg,服西药降压无效。
治疗:针对胸胁苦满和脐旁的抵抗压痛,让服大柴胡汤合桂苓丸料,但效果不好。针对血症的头痛而让改服清上蠲痛汤后逐渐好转,头脑清楚起来,也能做家务活,到了1975年6月血压为140/80mmHg。她丈夫说她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而非常高兴。
本文摘自《被遗忘的古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钟相根
这些年来,经过反复验证,我总结了一个头痛经验方,因此方由《伤寒论》的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夏度衡老前辈的四味芍药汤,三个经典方合方加减而来,故命名为三合头痛汤。
三合头痛汤的组成:
麻黄6g,附子8g,细辛3g,吴茱萸8g,党参15g,白芍30g,甘草15g,牡蛎30g,川芎15g,大枣6枚。
功能:温经散寒,敛阴活血,通络止疼。
主治:顽固头痛,偏侧或全头痛,日久不愈,常伴面暗唇青,头有沉重感,怕冷,嗜睡,头痛时伴干呕,脉沉或弦紧者。证属阳虚寒凝,血虚血瘀,兼有正气不足者。
组方医理:本方是由吴茱萸汤去生姜、麻黄附子细辛汤、四味芍药汤去丹参加川芎而成,吴茱萸、麻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一温则通,通则不痛,故为君;白芍、甘草、牡蛎不仅敛阴养血止痛,又可制约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的辛燥之性,故为臣;党参大枣补益正气,顾护脾胃佐助之;川芎活血止疼,又可引药入巅顶,为使药。全方温阳散寒,养血活血,一阳一阴,一动一静,温但不热,敛却不滞,共奏温经散寒、敛阴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如头痛剧烈,可加大吴茱萸用量,用至15g 也无妨;如身无力、嗜睡明显,附子可加量,用到15g 也中,但煎煮时间应不少于86分钟;如伴有汗或失眠,麻黄、附子用量宜小,3至6g最好,以免兴奋大脑,另牡蛎可酌情用到40至80g;如头一痛即干呕,且较重,加生姜几片,如伴大便溏,减少白芍用量,另加少许干姜;如头痛如锥刺,面暗唇青明显,川芎可用至30g;如伴口干等热证,可反佐生石膏30g或更多。
验案举隅:王某,女,57岁,高龙镇郜寨村人,2020年6月5日来诊,自述头痛4个月,百法不效,面暗,怕冷,休息不好,稍出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寒瘀头痛,因伴休息不好、稍出汗,知兼有阴血不足、阳热亢旺,选三合头痛汤减麻黄附子用量,加大牡蛎川芎用量,以平衡其阴阳状态。处方如下:麻黄5g,附子6g,细辛3g,吴茱萸8g,党参15g,白芍30g,甘草15g,牡蛎40g,川芎15g,大枣6枚。五剂。
6月9日药没服完,因有事要外出,病人提前复诊,告知头痛已愈,要求再开几剂巩固疗效。
作者/王彦权
特效头痛外治方
作者/刘帮来
一、虚寒性头痛
附片30g,盐少许,水煎半小时,用毛巾浸药热敷头部。治疗虚寒性头痛。
症见怕冷,遇风遇寒则发作或加重者。因辛温燥烈药不宜久服,用此药外用热敷,可免辛温燥烈伤阴之弊,疗效快,一次敷10分钟,即可缓解头痛。为巩固疗效,可每日敷2次,连续敷一周,一剂药可以连续用2天。
此方即《金匮要略》头风摩散,为方便操作,改为煎水热敷。几年前,余患虚寒性头痛,中药服了许多,服怕了,最后用头风摩散煎水热敷,治好了自己的头痛病,之后开始在患者身上用,效果特别好,临床运用多年,屡试屡验。
二、风寒痰湿头痛
止痛太阳丹:天南星、川芎等份为末,连须葱白同捣做饼,贴两侧太阳穴,治疗风湿头痛,寒湿头痛,痰湿头痛。此方摘录于明代董宿的
《奇效良方》,临床验证,疗效显著,一贴即能驱寒除湿化痰而止痛。
三、风热、肝阳等热性头痛
大黄、芒硝等份为末,用井底泥捏饼(井底泥一时难以找到,我一般用冰片少许代替,用清水和泥),贴两侧太阳穴。治疗风热头痛,肝阳头痛,阳明胃热上攻头痛及今之鼻窦炎头痛属热者,一贴即可止痛。每日一贴,可连用三至五贴,多能根治。此方为清代医家陈修园之方,疗效神奇,陈氏视为秘方。
以上外治三方,余临床运用多年。寒药不伤阳,热药不伤阴,治疗头痛,操作简单,疗效快而显著,经济实用,介绍给各位,望大家珍惜。
本文摘自《中医传薪录——华夏中医拾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一味元参浓煎治风热头痛有效
作者/彭静山
元参性寒,入心、胃、肺、肾经,既可袪外感之风,亦可去内脏之热,寒而能补。笔者用元参一味,每取50克,煎浓汁500毫升温饮,一次内服,对风热头痛,屡用皆效。爰为介绍,供临床参考验证。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87年04期。作者/彭静山
以上均转自中医书友会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