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率仅 35%!我国高血压管控挑战艰巨,未来方向在哪?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 30 年间在中国的患病率一直较高。然而,全国范围内的 24 小时动态血压(BP)控制情况尚不明确。
研究结果显示:
本研究共纳入 210,782 名参与者(男性 106,364 人,占 50.5%),平均年龄 59.3(± 15.3)岁。
- 24 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 132.4(± 17.3)mmHg,舒张压 80.7(± 12.0)mmHg。
- 白天血压:收缩压 133.8(± 17.3)mmHg,舒张压 82.1(± 12.3)mmHg。
- 夜间血压:收缩压 127.8(± 20.0)mmHg,舒张压 76.0(± 12.9)mmHg。
血压控制情况:
- 24 小时血压控制率(平均 BP < 130/80 mmHg)为 35%,其中男性 31%,女性 39%。
- 收缩压控制率(< 130 mmHg)为 47%,舒张压控制率(< 80 mmHg)为 49%。
- 压控制率(< 80 mmHg)为 49%。
- 白天血压控制率(平均 BP < 135/85 mmHg)为 45%,其中收缩压控制率(< 135 mmHg)为 56%,舒张压控制率(< 85 mmHg)为 60%。
- 夜间血压控制率(平均 BP < 120/70 mmHg)仅为 23%,显著低于白天的 45%。其中,夜间收缩压控制率(< 120 mmHg)为 37%,舒张压控制率(< 70 mmHg)为 32%。
刘靖教授表示,「我们的高血压的管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夜间血压的控制现状比较糟糕。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瑞金医院团队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显示,24 小时血压的控制水平也差不多是在 30% 之内,而夜间的控制率只有27%,和这一研究的 23% 是非常接近的。」
「所以不管是这项大样本的数据库分析,还是前期的针对这一话题的其他样本数据库的分析,总体上显示我们国家的高血压管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白天夜间血压管理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刘靖教授表示,白天夜间血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夜间血压测量的手段是相对匮乏的。因为设备的可及性、成本问题还有患者的接受程度,我国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率相对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在临床当中对于整体高血压控制水平的错误判断。
刘教授表示,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无袖带的、无干扰的、连续的血压测量的手段,来改善这一不容乐观的现状。
最后编辑于 04-05 · 浏览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