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是论 经脉篇
经脉从无,血之有,行于身质则有徼;气之无,蕴乎周身有所妙。
有所有则有所无,有无相生,本无可本,如是也;
有所阴则有所阳,阴阳阴阳,道无可道,修行也。
身之质可见者有,身之无不可见者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以名为有,气蕴周身,各有所处,凭息周流上下内外,无始无终。
有聚有散,有行有滞,有养有坏,有阴有阳也。
气之行者,蕴而有则,合于身质,谓脉也,有所动而有所属,有所静而有所归。
与内者,经脉为外;与外者,经脉为内。以脏基,蕴形众之中位焉。
中形气趋表者为阳,中形气趋内者为阴。阴因阴果,阳因阳果。
气阳而浮,气阴而沉,是为表象乎;
形诸处,阴阳有作,是为经分乎;
表里者,阴阳之分,然为一气,是为分用乎。
然三阴三阳者,非分而有异也。故经脉曲直变化,浮沉蕴形。
脉者,立于骨,形于筋,约于肉,徼于皮。是立主为脏腑,立分为形处。
人于四时有动静,五行有交互,则脏腑有所应,病动有所象。
因于炁,者,阴阳乎应于自然,其有人之为也,必与其天时,非子无亲也。
故经脉有属于脏腑。
五脏运人身阴阳变化之机,六腑应阴阳变化之机而运。同于中者,下下乎脏阴腑阳也。是有交于脉者,功用同阴阳于内也。
阴经者脏,阳经者腑,六腑为五脏使。
阴经受气于脏,阳经受气于阴经,腑受气于阳经,脏受气于腑中。
非一循于尽,而时循于神。蕴之错乱,统乎于脉。五脏有经,畅贯阴阳。外阳经者,内阴经使;内阴经者,外阳经受。内息通神,外息通物。血脉为里,从脏出;气脉为外,归腑去。
以六分而分为六,归于五脏六腑,以为十二正经者,名以手足三阴三阳也。言之可大,举之可小,推之以千,数之以百。
最后编辑于 03-25 · 浏览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