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火(热)邪?#火邪#热邪#健康#中医#科普 #中医文化
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故火热之气太过,伤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气,致病也基本相同。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另外,与火热之邪同类的尚有温邪。温邪是导致温热病的致病因素,一般多在温病范畴中应用。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伤人,致人体阳气偏亢,“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临床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故火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口苦咽干,牙龈肿痛,头痛眩晕,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2)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伤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常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阳热太盛,大量伤津耗气,临床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虚脱证。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于濡养,易引起“热极生风”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动血”,指火热邪气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而脉数,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由火毒壅聚所致之阳性疮疡,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最后编辑于 03-21 · 浏览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