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医是怎么认识带状疱疹的?

发布于 2023-09-19 · 浏览 3165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2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1整体概述

带状疱疹,又称带状疱疹病毒性眼疾、带状病毒性角膜炎和带状病毒性角膜上皮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由于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的特点和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和预防后遗症。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侧重于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抵抗力,促进病毒排出和康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和艾灸等。中药如板蓝根、连翘、生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针灸和艾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增强身体免疫力。

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Acyclovir)、磷酸甲奎宁(Valacyclovir)和法玛西班(Famciclovir)等,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临床症状。此外,还可应用口服止痛药、外用消炎药膏和局部麻醉剂缓解疼痛和瘙痒。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疗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可以通过全面调理、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疱疹的康复;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症状。同时,中医的针灸、艾灸等治疗手段还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方法来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并减少疾病的后遗症。治疗时应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结合个体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常见误区答疑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疾病,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医疗诊疗过程中时常会存在一些误解,现做以阐述:

2.1带状疱疹的第一个症状是皮疹。

通常,带状疱疹的初期症状通常是头痛、恶心、发烧或发冷感。皮疹可能在数天后才出现,患者可能感到皮肤下轻微刺痛、发痒、灼痛或强烈刺痛。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皮疹。

2.2带状疱疹只出现在躯干上。

一般而言,带状疱疹出现在躯干的一侧,但它也可能出现在脸部和眼睛周围。如果怀疑脸部有带状疱疹,建议尽快就医,因为眼睛可能受到损害,需要特别护理。

2.3只会患一次带状疱疹。

有些人可能多次患上带状疱疹,并非“一蹴而就”。重复感染的带状疱疹通常会出现在不同的身体部位。

2.4带状疱疹不传染。

患有带状疱疹的人不能传播带状疱疹给他人,但他们可以传播水痘。当即,水痘病毒从皮疹的渗出液中释放出来,故而患者应遮盖皮疹,并避免与未患水痘或未接种水痘疫苗的人接触而诱发感染。

2.5带状疱疹很难预防。

现阶段,国产疫苗,有一种针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带状疱疹疫苗可供使用。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一次接种可将患带状疱疹的风险降低50%。

2.6可以等带状疱疹自行消退。

出现不适并高度怀疑是带状疱疹时,应该要尽快就医,医生会开具缓解症状并清除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或者根据带状疱疹所属的不同的中医证型而治疗。因此需要尽早治疗效果更好,最好在发病的三天内就医。

2.7带状疱疹一般几个星期就会消退。

多达40%的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和感染消失后数月或数年间可能会继续感到刺痛和灼痛。这被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损伤所致。西医可以提供多种针对性治疗,包括止痛药物、神经阻滞注射剂,甚至是植入可以阻断疼痛信号的神经刺激器。

3中医于带状疱疹之理

引——中医古籍于带状疱疹概述

  在中医典籍里带状疱疹有 “缠腰火丹”、“串腰龙”、“蛇串疮 ” 、“蜘蛛疮”,“ 火带疮”等多种名称 。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博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 ,因以为名,又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缠龙腰病名出现于《华佗神方》:“缠龙腰:生腰下,长一二寸,或碎或饭 ,或红腰坚硬”,《医宗金鉴》“缠腰火丹蛇串名 ,干湿红黄似珠形 ,肝心脾肺风热湿 ,缠腰已变不能生。”

对于病因病机 的分析 ,又可见《疮疡经 验全 书 •卷 三 •火腰带毒》:“火腰带毒,受在心肝二经,热毒伤心流于膀胱不行 ,壅在皮肤 ,此是风毒也。” 清代《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 ,俗名蛇串疮 ,初生于腰 ,紫赤如疹 ,或起水疱 ,痛如火燎 ,由心肾不交 ,肝内火炽 ,流入膀胱 而缠带作也 ,宜 内疏黄连 汤清之,壮实者,贵金丸下之”。《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七》:“缠腰火丹者 ,即火带疮 ,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 ,流入膀胱 ,缠于带脉 ,故在腰间生疮,累累如珠,如束带者然” 。《本草纲目拾遗 •卷四 •草部中 •翠羽草》记有带状疱疹的病例 :在清朝嘉庆年间,西溪吴家有个十五岁的男孩患上了“蛇缠疮”,又叫“云丹毒”,是由风火所结,血凝滞而成。

  故而,综上可见,带状疱疹大多好发于胸胁腰部 的一侧 ,如发于面部者,易引发眼炎 ,缠绵难愈 ,使视力逐渐下降 ,甚至有失明之虞 ;病重者,亦可邪人心包,导致神昏惊厥之危象,即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

3.1中医于带状疱疹之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和水痘系同一病毒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在成人多引起带状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时,导致病毒的再活动,诱发本病。

  发于上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


  发于下者,由于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


  发于躯干者,由于火毒炽盛。


3.2中医于带状疱疹辨证论治

3.2.1诊断与鉴别


3.2.1.1明确诊断与鉴别


   带状疱疹的特征:1.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2.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成簇的丘疹、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3.皮疹单侧分布,附近臖核肿大。

   应注意鉴别:1.热疮,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常簇集一处,疼痛不显,病程在1周左右,容易复发。2.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致敏物接触史及潜伏期,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自我感觉以瘙痒灼热为主,去除致敏物皮疹可较快消退。

3.2.1.2诊断要点与类证 

  中医诊断要点:症状(疼痛)+部位(任何部位,腰胁部多见)+典型皮疹(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分布特点(单侧带状分布)。 

   类证阐述: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等。 另外,发疹后:单纯疱疹亦可见红斑,簇集水疱,但不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症状轻微,易复发,多见于热病之后。

3.2.2主要症状

  现就带状疱疹之发病年龄、部位、分布、皮损特点等进行阐述:

  发病年龄:多见于成人。 

  部位:多见于肋间,亦可侵犯颜面,颈等部位。 

  分布: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多单侧发疹。 

  皮损特点:局部先感皮肤灼热,感觉过敏和神经痛,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在潮红基础上出现簇集性丘疹,迅速变为小疱,疱膜紧张发亮,独立,一般不相融合。附近淋巴结往往肿大。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瘢痕。 

  自觉症状: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病程:发病迅速,经过急剧,病程一般2~4周,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本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3.2.3辨证论治要点

img


具体辨证论治要点:

1.肝胆湿热证 

  主症: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大青叶15克,连翘10克,生甘草10克,泽泻10克,元胡10克,车前子10克等。 

  加减运用: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10克;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6克;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克;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各10克;发于下腹部可加川楝子10克;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克;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各15克;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克;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克。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板蓝根15克,元胡10克,车前子10克(布包),泽泻1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运用:皮损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15克,连翘10克。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处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方药: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3.3中医其他疗法

3.3.1外治法

  其一,水疱处皮疹,外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化毒散3克,混匀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混合调用。 

  其二,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植物油调用。 

  其三,后遗神经痛者,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热贴。

3.3.2特色疗法

   针刺疗法:取穴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针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1次,起到泻热解毒通络作用;并可根据发病部位加刺选穴。皮损在脐上区,加刺合谷;在脐下区,加刺足三里;皮损在面颧区,加刺四白、睛明;下眼睑区,加刺头维、阳白;在下颌区,加刺颊车、地仓。局部火针或围刺治疗或刺络拔罐止痛效果较好。早期龙头、龙尾放血,可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迅速缓解病情。 

   耳针:取神门、肺、肝、皮质下及皮损相应部位。以0.5寸毫针刺入,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天1~2次。 

  火针疗法:取肺俞、肝俞、胆俞、脾俞。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烧灼至针尖红而亮时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隔3日针刺1次。可起到泻热解毒、引邪外出、温阳通络之功。

4西医相关治疗

  临床上,所用的外用治疗药物:以抗病毒,消炎,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具体处理细则如下:

  刺破水疱后局部可外涂3%阿昔洛韦霜,0.1%肽丁溶液,炉甘石洗剂等。 

  继发感染者可外涂环丙沙星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 

  若皮损炎症重,有糜烂,渗液,结痂,可用药液做冷湿敷,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湿敷液可用0.1%利凡诺溶液,3%硼酸溶液,庆大霉素水纱条等。 

   局部注射:对疼痛剧烈的皮损,可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也可做支配病损区的神经封闭治疗。 

   物理治疗:频谱照射,激光照射等。 

另外,西医整体采用系统药物治疗,具体分类如下:

   一,抗病毒药物:①阿昔洛韦:每次200mg,每日5次,口服14日;或者每次10mg/kg,每日3次,静脉滴注7日。②干扰素:100万~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皮疹下注射,隔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二,神经营养药:有利于受损神经的恢复,减轻后遗神经痛。如口服或肌肉注射常规量维生素B1、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 

  三,止痛药:必要时可以给予芬必得,去痛片,强痛定等止痛药

带状疱疹 (210)
水疱 (139)
神经痛 (15)
水痘 (24)

最后编辑于 2023-09-19 · 浏览 3165

5 54 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