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中气道压升高的原因及对策
查看病例
气管插管是全麻中常用的操作,通过该管吸入氧气及吸入性麻醉药,维持患者的氧合和麻醉深度,被称为患者的生命线。
全麻过程中,气道压是评估呼吸回路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正常的气道压一般维持在15cmH2O左右,异常的增高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处理,以维持氧合稳定,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一、气道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分析
1. 患者相关因素
- 支气管痉挛:哮喘、过敏反应或气道刺激(如气管插管)引发气道平滑肌收缩。
- 气道分泌物阻塞:痰液、血液或异物导致气道阻力增加。
- 肺顺应性下降:肺水肿(心源性/非心源性)、肺不张、ARDS或气胸(尤其是张力性)。
- 体位与解剖因素:肥胖、头颈部过度屈曲、腹腔高压(如气腹)导致膈肌上抬。
- 气道结构异常:气管导管误入支气管(插管过深)、导管打折或气囊疝出阻塞管口。
2. 设备相关因素
- 呼吸回路问题:管道扭曲、积水、过滤器堵塞或湿化器故障。
- 呼吸机设置不当:潮气量过高、吸气流速过快、PEEP设置不合理。
- 气管导管问题:导管移位、气囊过度充气或分泌物堵塞管腔。
3. 药物与麻醉管理
- 药物诱发痉挛:β受体阻滞剂、药物过敏反应。
- 肌松不足: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同步(人机对抗)。
- 麻醉过浅:呛咳、喉痉挛或膈肌运动增加。
4. 手术相关因素
- 直接压迫:胸腹部手术操作压迫肺或膈肌(如腹腔镜气腹)。
- 误吸风险:胃内容物反流导致气道化学性损伤或阻塞。
二、处理对策
1. 快速排查与初步处理
- 手动通气评估:断开呼吸机,手动捏皮囊感受阻力,判断是否设备或患者问题。
- 听诊双肺呼吸音:鉴别支气管痉挛(哮鸣音)、肺不张(呼吸音减弱)或气胸(呼吸音消失)。
- 检查设备与导管:
- 确认呼吸回路无扭曲、积水或堵塞,更换过滤器。
- 检查气管导管位置(深度、气囊压力),必要时吸引分泌物或调整导管位置。
2. 针对性干预措施
- 支气管痉挛:
- 吸入β2激动剂(沙丁胺醇雾化)或静脉给予氨茶碱。
- 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200mg IV)及肾上腺素(严重过敏时0.1-0.5mg IV)。
- 肺顺应性下降:
- 气胸:立即穿刺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
- 肺水肿:利尿剂(呋塞米)、限制液体,心源性者使用强心药。
- 肺不张:肺复张手法(PEEP递增法),调整体位。
- 人机对抗:
- 加深麻醉(如丙泊酚、阿片类药物)或追加肌松药。
- 调整呼吸机模式(如压力控制通气)或触发灵敏度。
- 分泌物阻塞:
- 充分吸引气道,必要时支气管镜清理。
3. 呼吸机参数优化
- 降低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和吸气流速,延长呼气时间(I:E 比调整至1:3)。
- 适当降低PEEP(根据血气分析调整),避免过度膨胀。
4. 手术团队协作
- 腹腔镜手术中降低气腹压力,或暂停手术调整体位。
- 胸科手术中避免压迫肺组织,必要时提醒外科医生。
5. 其他特殊情况处理
- 过敏反应:停用可疑药物,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及扩容。
- 导管相关阻塞:更换气管导管(如气囊疝出或管腔完全堵塞)。
三、预防措施
- 术前评估哮喘、过敏史、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史,预防性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
- 优化气管插管操作,减少气道刺激。
- 术中定期吸引分泌物,维持适当麻醉深度与肌松。
- 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设置呼吸机参数(如肥胖患者采用低潮气量+PEEP)。
- 术前认真细致检查麻醉机和呼吸回路,排除机械故障。
通过系统排查与针对性处理,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中气道高压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最后编辑于 03-19 · 浏览 966